晋中市平遥古城景区
平遥古城位于山西省中部,始建于周宣王时期,明洪武三年(年)扩建,距今已有多年的历史,较为完好地保留着明清时期县城的基本风貌,被称为“保存最为完好的四大古城”之一。这是一座完全按照中国汉民族传统城市规划思想和布局程式修建的县城。在封闭的城池里,以市楼为中心,有四条大街、八条小街及七十二条小巷经纬交织在一起,它们功能分明,布局井井有条。城内古居民宅全是清一色青砖灰瓦的四合院,轴线明确,左右对称,特别是砖砌窑洞式的民宅更是具有很浓的乡土气息。
门票参考:门票免费,景点通票元
所在地/隶属:山西省晋中市平遥县康宁路
开放时间:全天
适宜季节:四季皆宜
建议游玩时间:1-2天
旅游景区级别:年(5A)
遗产名录等级:年(世界文化遗产)
基本介绍
平遥古城自明洪武三年(公元年)重建以后,基本保持了原有格局。平遥城内的重点民居,系建于公元~年之间。民居建筑布局严谨,轴线明确,左右对称、主次分明、轮廓起伏,外观封闭,大院深深。精巧的木雕、砖雕和石雕配以浓重乡土气息的剪纸窗花、惟妙惟肖,栩栩如生,集中体现了公元14至19世纪前后汉民族的历史文化特色,对研究这一时期的社会形态、经济结构、军事防御、宗教信仰、传统思想、伦理道德的人类居住形式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是迄今汉民族地区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居民群落。
景点景观
平遥县衙
山西平遥名胜古迹众多,在短暂之际,县衙是值得一看的,只是未曾想到县衙与想象中差距甚远。原本以为县衙不过是个很小的处所,可实际并非如此。一进仪门,两侧的楹联凸现着衙门内外的区别:“门外四时春和风甘雨,案内三尺法烈日严霜”。这衙门,两重府堂装点着封建权势的威严,那地牢,使人感到刑罚的阴森与残酷,而后院的景致却是风和日丽。从一个县衙,就可以看尽旧时的真相……
清虚观
清虚观坐落在山西省晋中市平遥县东大街东段路北,是平遥古城内最大的道观,按照道东佛西的传统布局安排,坐落于东大街东段路北。坐北向南,前后三进院落,总占地面积.9平方米,清虚观始建于唐显庆二年(年),原名太平观,宋治平元年(年)钦赐牒文,改太平观为清虚观。元佑七年()重修。金明昌六年()补修。元初,赐名太平兴国观,蒙元宪宗二年()易名太平崇圣宫并重修。清代复称清虚观。元代之后的明成化、万历和清康熙、雍正、乾隆、光绪年间,均有过规模较大的补筑、修葺。原貌宏伟壮观,清代时为列县“十二景”之一。
日升昌票号
票号是专营银两异地汇兑和存放款业务的私人金融机构。中国第一家票号-日升昌票号,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家私人银行,它是现代各式银行的鼻祖。
位于“大清金融第一街”平遥古城西大街的繁华地段。始创于清代年,由平遥西达蒲村李大全投资白银30万两和细窑村掌柜雷履泰共同创立。
文庙
平遥文庙位于平遥古城内东南隅,是古城内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宏大、气势最雄伟、形制最典型的一座,是我国华北地区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最具特色的一座文庙。它座北向南,占地面积平方米,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文庙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平遥古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建设选址、建筑风格、殿堂配置是儒家礼制思想在建筑上的集中反映。文庙的殿宇规模宏敞而布局庄严,内涵丰富而层次井然。庙区红墙灰瓦,宛如帝王宫殿,充分反映了汉民族历史中崇儒重教的思想文化。
平遥城墙
平遥是全国99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而且是唯一以整座城池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的一座古县城.作为古城重要组成部分的古城墙,相传最早始建于西周宣王时期,也就是公元前—年,距今已有多年的历史了。
但平遥城墙最初的雏形并不是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个样子,当时的城墙是特别低矮的夯土城垣,而且只有西、北两面.明太祖朱元璋登基之后推行"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政策,同时出于军事防御的需要,下令各地兴建城墙,于是在公元年(明洪武三年),平遥城墙又在原来夯土城垣的基础上外面包了一层砖,就形成了如今我们所看到的明代砖土混合城墙,距今已有多年的历史了。
谯楼
修筑于城池的城门顶,古代有时称“谯楼”。平遥城墙的城楼共有六座,创修于明代,清康熙四十二年(年)补修重筑,城楼高16.14米,宽五间13.72米,进深四间10.04米。造型古朴、典雅,结构端庄稳健。城楼是城墙顶精致美观的高层建筑,平常登高瞭望,战时主将坐镇指挥,是一座城池重要的高空防御设施。
古城门
平遥城有古城门六道,东西各二。鸟瞰平遥古城,形同一只欲行未动的乌龟,“龟”头南尾北,东西四门比拟为龟之四足,民间故有“龟城”之说。南门之外,古有中都河水蜿蜒而过,从而引发了古代文人“龟前戏水,山水朝阳,城之攸建,以此为用”的感慨。乌龟是吉祥、长寿的象征,“龟城”之说源于古人对“四灵”的崇拜,“龟城”寓意固着金汤,长治久安。
镇国寺
镇国寺位于山西平遥县城北15公里郝洞村,始建于五代北汉天会七年(年),嘉庆二十年(年)照原样重修万佛殿。寺区山门内塑天王四躯,亦称天王殿,左右钟鼓二楼对峙。前院北向佛殿,东西两碑石碑二十余幢,多记载寺史。后院东为观音殿,西为地藏殿,正面为三佛楼。除观音殿外,各殿塑像俱存,三佛楼内还保存有明代壁画。镇国寺的建筑,以万佛殿为最早(造于年),是中国大陆所存最古老的木构建筑之一。五代十国为时短暂,寺庙文物所存甚少,万佛殿为其中精品。镇国寺万佛殿内的彩塑是全国寺观庙堂中保存至今的唯一五代作品。
双林寺
我国古代彩塑保存下来的不多,敦煌、华严寺和晋祠虽有部分精品,但数量不多。如果你想看保存完整、数量众多而雕刻技术又非常精湛的彩塑,那就来双林寺吧。双林寺彩塑艺术馆正式成立于年8月。寺内现存宋、元、明、清历代彩塑尊,大者丈余,小者尺许,或圆雕,或浮雕,或壁塑,色彩艳丽,形神兼备,一定会让你大饱眼福。在这里,冰冷的泥土在古代艺术家们的神工鬼斧之下,变成一尊尊生动传神的人物,而那些普通的颜料,更让这些人物鲜活起来,化作活生生的艺术形象。双林寺也因此被中外专家称为“东方彩塑艺术宝库”。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专家、日本京都大学教授田中淡先生曾盛赞“双林彩塑,世界瑰宝”。
交通脉络
平遥古城是中国汉民族城市在明清时期的杰出范例,整个城池以市楼为中心,由四大街八小街七十二条蚰蜒巷构成街巷的格局,呈现着龟甲上的八卦图案。古城的街道格局为“土”字形,城内外有各类遗址、古建筑多处,有保存完整的明清民宅近座,街道商铺体现的都是历史原貌。岁月的更迭不仅给这里留下了历史的沧桑,更留下了一串串动人的故事。
地理环境
地理位置
晋中市平遥县(东经.19°,北纬37.21°)位于中国北部山西省的中部,黄河中游、黄土高原东部的太原盆地西南。县城东北距首都北京公里,北至省城太原90公里,西到古都西安公里,东达天津港口公里,南及广州海岸公里。平遥县总面积平方公里。
气候特点
平遥古城是温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一年中7月份最热,一月份最冷,降水量年际相差悬殊,年内分配不均,主要集中在六、七、八、九这4个月。
实用信息
交通指南
飞机:如果想乘坐飞机前往平遥,一般先飞至太原市武宿国际机场,从太原市再转乘长途客车或火车前往平遥,不管是乘坐长途客车或者是火车,都大约需要一个半小时到两个小时就能到达。从机场出来的机场集团公司站乘坐路可以到达太原建南汽车站、太原汽车站以及太原火车站,从此三处出发均可直达平遥。
火车:平遥火车站位于古城的西侧,离古城西北城角仅米。到达平遥的火车都是过路车,除山西省内城市外,从这里乘坐火车出发还能够直接到达北京、重庆、广州、成都、西安、呼和浩特、兰州、唐山等地。4年7月平遥古城站(动车站)正式通车。
客车:平遥古城公路比较发达,不过由于平遥汽车站主要运营省内线路,所以从太原中转客车去平遥最为合适。
历史沿革
平遥古城始建于公元前年~前年间的周宣王时期,为西周大将尹吉甫驻军于此而建。
春秋时属晋国,战国属赵国。秦置平陶县,汉置中都县,为宗亲代王的都城。北魏改名为平遥县。
明朝初年,为防御外族南扰,始建城墙。
洪武三年(公元年)在旧墙垣基础上重筑扩修,并全面包砖。以后景泰、正德、嘉靖、隆庆和万历各代进行过十次的补修和修葺,更新城楼,增设敌台。
康熙四十三年(公元年)因皇帝西巡路经平遥,而筑了四面大城楼,使城池更加壮观。平遥城墙总周长3米,墙高约12米,把面积约2.25平方公里的平遥县城一隔为两个风格迥异的世界。
年12月3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意大利那不勒斯召开的世界遗产委员会21届大会决定将平遥古城整体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它是研究中国政治、经济、文化、艺术和宗教发展的实物标本。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jinzhongzx.com/jzjy/116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