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文化源远流长
山西(Shanxi)位于太行山之西,黄河以东。山西之名,因居太行山之西而得名。自古被称为“表里山河”。春秋时期,大部分地区为晋国所有,所以简称“晋”;战国初期,韩、赵、魏三家分晋,因而又称“三晋”。山西文化可以说是黄河文化的一种反应,是中华文明的起源之一。悠久的历史,独特的自然风光以及深厚的人文底蕴,使山西文化在悠久的中国五千年的文化传承中描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在此,我将从XXX、XXX、xxx等几个方面向大家介绍我的家乡--------山西。山西历史文化的完整性、先进性和艺术性,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发挥了重要作用,对华夏五千年文明产生了巨大影响,也使山西成为地方文化特色最浓厚的地区之一。山西是华夏文明起源的中心区域之一。史书中最早出现的“中国”一词,指的就是上古虞舜时代的山西南部。在中国本土发生的文明中,从尧舜禹到夏商周,山西地区的文化传承从未间断。自古以来,山西就是中原华夏族与北方各民族文化交汇的天然通道是中原农耕经济与北方游牧经济冲撞对接的前沿阵地。上古时期,中原各国的经济和军事实力不断增强,使得北方各民族逐渐融合于华夏族,接受了较为先进的华夏文化。到春秋后期双方的界限几近消失。在明清时期的五个多世纪里,山西商人从盐业起步,发展到棉、布、粮、油、茶、药材、皮毛、金融等各个行业,并把商贸活动由故里扩展到全国各地,甚至远及今天的蒙古共和国、俄罗斯、朝鲜、日本等国。晋商的魄力之大、足迹之远、财富之巨,让世人认同了“无西不成商”的历史事实。山西地区的历史演进,联系贯通了上下五千年的华夏文明,留下的3.5万处文物古迹,国保单位处,居全国第一。因此,山西最有资格成为世人了解和欣赏华夏文明的“主题公园”。山西历史文化具有不断变革和进步的鲜明特色,始终走在时代的前列。山西历史文化的发展证明,社会的变革和进步,既以先进思想为依据,又是新思想的摇篮。春秋战国时期,山西成为战国法家、纵横家、名辩家和兵家的发源地,也是先秦早期儒家的重要支脉,由此形成蔚为大观的三晋儒学。这些进步思潮同处于百家争鸣的时代,不仅有相互的砥和激荡,也有相互的补充和促进,共同创造了具有进步特色的三晋文化。晋商文化深厚的人文底蕴饮食文化
晋中历史渊源
现代的晋中并非古晋之中,晋国的最早政治中心,史家一般认为在晋南翼城。当时晋国的辖区越当今山西西南一隅之地。晋献公时(公元前年至前年在位),国境的西和南以黄河为界,东不到上党,北不到霍州,所以《史记·晋世家》有“唐(古晋地叫唐)在河、汾之东,方百里”的记载。周成王时,封其弟叔虞为唐王。叔虞死后,其子燮继位,因晋水横过其境,改唐为晋,自称晋侯。当时霍州以北,临汾以东属赤翟、白翟,所以今天的晋中是汉族和少数民族杂居之地。晋文公(公元前年至前年在位)后,军事势力逐渐向北发展,到韩、赵、魏三家分晋以前,晋地已扩展到娄烦、忻州、代县和云中(大同)一带,晋阳城(太原)也约在公元前五世纪前建立。山西的政治中心逐渐北移,晋阳也就成了山西的首府。
晋中的地域概念,也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变化,秦汉以后,基本上形成近代晋中一词的地理范围。今日晋中东北与阳泉市接壤,西南与吕梁毗邻,西北与太原相连,南与长治、临汾为界。总面积平方公里,地形东高西低,有山地、丘陵和盆地,太行山横贯南北,是晋中的东屏障。西濒汾水,由北向南,是晋中西部的一带水界。小川河溪网罗全区,有潇河、象峪河、昌源河、惠济河、龙凤河和静州河,西入汾河归黄河;还有松溪河、清漳河和浊漳河穿越太行山归海河。晋中山川相间,美不胜收。
榆次据传说是古帝榆罔的辖地。史载春秋时为晋大夫姬奚的领地,曾为姬奚辖地的首邑。春秋末,祁地被分为七邑后,榆次名涂水邑,是魏献子的领地,因此又称魏榆。战国时属赵,名榆次。秦统一六国正式建置榆次县。北魏、北齐时,一度称中都。隋开皇十年(年),恢复原名榆次,属太原郡。宋初,太原被战火焚毁,榆次一度为并州的首府,县名至今未变。
太谷在春秋时为晋大夫阳处父的封邑,名阳邑。战国时属赵,到西汉时正式定名为阳邑县。后也有曾有太州之称,但为时甚短。北魏时,县城由阳邑迁到白塔村,即今太谷县城。到年(隋开皇十八年)正式定名太谷县。后虽有变动,但太谷县名基本未动。
祁县、太谷、榆次、寿阳正式设邑当在春秋晚期。晋平公封祁为姬奚的采邑,当时祁地几乎包括现在晋中平川各县。在晋六卿厮杀中,智、韩、赵、魏四家灭范氏和中行氏,祁奚孙祁盈因政争牵连被杀,其地分为七邑,邬(介休)、祁(祁县)、平陵(平遥、文水)、梗阳(清徐)、涂水(榆次、太谷)、马首(寿阳)、孟(孟县),这是介休、祁县、太谷、榆次、寿阳在战国前的基本设置情况。三家分晋后,祁属赵。西汉时,定名为祁县。西晋武帝时,县城由古县镇迁到祁城村,到北魏孝文帝,县城迁至今祁县城地。历代县名屡有更动,到年(隋开皇十年),定为祁县。以后县名虽也有变动,但长期用祁县名至今。
传说,平遥是尧帝最早的活动地——陶。平遥在春秋时称平陶。战国初属魏,后属赵。到西汉时,境内设三县,名曰平陶、中都和京陵,均属太原郡。到年(北魏始光元年),为避太武帝拓拔焘“焘”之讳,改县名为平遥,州属虽几经变化,但县名至今很少变动。
介休在春秋初为隋(古邑名)之故地,晋文公时封为晋大夫士会的食邑,后为祁奚领地。当祁地被分为七邑后,介休曰邬。秦时设县,名介休。此后介休州属屡有变动,但市名至今未变。
灵石与介休在古代皆为随地,初归平阳郡管辖,以后长期属介休辖区。隋初,隋文帝杨坚北上巡视,路过灵石,在此发现了墨黑闪烁的铁陨石,因此命名灵石县。灵石县在历史上郡属虽有变化,但县名一直未变。
山西晋商历史文化探源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nzhongzx.com/jztw/7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