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鸣堂史事靳宏伟陵川在抗战史上的地

(油画《在太行山上》)

今年是伟大的抗日战争胜利71周年。在这场伟大的民族解放战争中,地处太行之巅的陵川人民以自己的坚韧和宽厚,勇敢地担承了民族解放的历史责任,为抗日战争的全面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在中国人民的抗战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一、抗战初期太南地区共产党的领导中心

1、中共长治特委

年7月7日发生的卢沟桥事变,标志着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全面爆发。10月7日,随着师渡河完毕,八路军三大主力师全部进入山西,开赴抗日前线。10月下旬,根据中共中央指示,中共中央北方局决定成立中共中央冀豫晋省委,统一领导以太行山脉为依托的河北、河南、山西接壤地区的党的领导工作。11月上旬,中共长治特委在长治城内莲花池成立,任命裴孟飞为书记。11月13日,八路军总部及一二九师在和顺县石拐镇召开著名的“石拐会议”,决定部队化整为零,分赴晋东南各县发动群众。并组织五支游击队分别开赴晋中、晋冀、冀豫、晋东、太南地区开展游击战争,建立抗日根据地。一二九师师长刘伯承对即将出发的工作队员说:“晋东南是毛主席亲自选定的‘眼’位,你们一定要尽快把‘眼’做起来”。其中,以师旅团政治处主任赵基梅为司令员,、以八路军沁县工作团长涂锡道为政治委员,组建八路军“独立游击支队(简称赵涂支队、赵支队)”,独立游击支队由教导团5连和太谷、榆次游击队组成,约人。挺进位于太行山南部的陵川县平城镇,司令部驻扎在平城镇三皇阁,创立太南抗日根据地。

年2月,日本华北方面军动用5个师团的兵力,分4路发动了旨在侵占山西南部的“河北勘定作战”。13日,敌师团的苫米地旅团由邯郸沿邯长公路经东阳关向长治西进。18日,东阳关失守,19日,潞城失守,20日,长治失守。就在东阳关失守前一天的17日,中共长治特委做出决定,将特委机关迁至陵川平城镇三皇阁,同赵涂支队司令部住在了一起,共同领导晋东南各县党的工作和抗日对敌斗争。

在年10月的《中共太南特委关于太南特委工作历史的总检讨》里说“特委最初是三个人,但在东阳关失守后的三个月只一个人,直到5月初特委才又充实为三个人。区域上也是经过几次变化,由晋东南11县缩小为6县,到5月初才形成现在包括豫北、晋东南17县范围”。

年3月,鉴于长治失守后,晋东南被白晋路、邯长路分隔为东西两块的情况,考虑到河南省委已撤到黄河南岸,中共冀豫晋省委指示,将长治特委改称为晋豫特委。将豫北11县划给晋豫特委领导。

据《太行山抗日斗争大事年表》记载:中共冀豫晋省委于5月份实行大特委制度,作出了新的区划:分别组建了晋冀特委、冀豫边特委、将晋豫特委(长治特委)改称晋东南特委(包括长治公路以东和豫北一部分而成)、组建太岳特委(包括屯留、长子、沁县、沁源、介休等县)。9月,中共晋东南特委改称太南特委。年1月,晋冀豫区委作出决定,所属特委一律改称地委,太南特委随之改称太南地委,直至年初的“太南撤军”至平顺,升格为太南区。期间二年时间,特委机关一直驻在平城三皇阁,书记由裴孟飞担任,副书记由顾大川担任,赵时真任秘书长,张晔任组织部长,宣传部长由顾大川兼任,军事部长由独立游击支队政委涂锡道兼任。

长治特委的沿革,从裴孟飞的简历也可看出。裴孟飞,年10月至12月任中共山西省晋中特委书记。年1月至2月任中共冀豫晋省委长治特委书记。2月至3月任中共冀豫晋省委晋豫特委书记。3月至9月任中共冀豫晋省委晋东南特委书记。同年9月至年4月任中共晋冀豫区太南特委书记。年4月至年1月任中共晋冀豫区太南地委书记。年被选为七大代表。年1月至4月任中共太南区委委员、组织部部长。

长治特委所辖晋东南11县为:长治、潞城、高平、陵川、晋城、壶关、平顺、屯留、长子、阳城、沁水;东阳关失守后的晋东南6县为:长治、潞城、平顺、高平、陵川、壶关;豫北11县为:俢武、博爱、武陟、新乡、辉县、获嘉、汲县、林县、汤阴、淇县、安阳。

2、晋冀豫军区第五军分区(赵涂支队、赵谭支队)

据《涂锡道将军简传》记载,当时,在平城扎驻的抗日军政机构还有:“4月25日,晋冀豫军区成立,下辖5个军分区。赵涂支队、道清支队、太行南区游击队合并成为第五军分区,亦称太南军分区。涂锡道任第五军分区政治委员、党委书记。同时,兼任太南地委常委、军事部长的职务。太南地区是日伪、顽军和我军争夺的重要地区。国民党河北民军总指挥部,新编第五军军部以及我太南地委,第五军分区司令部(赵涂支队司令部)均驻陵川县的平城镇”。

12月初,以赵涂支队为主体的第五军分区改称第三军分区,赵基梅、涂锡道继续担任司令员、政委的职务。所辖独立游击支队合编为三个大队;第一大队即原赵涂支队,第二大队由道清支队与太行南区游击支队合编,第三大队由游击第四支队编成。新编支队共0余人,已发展成一个相当于旅级的单位。司令部仍驻平城镇。

年初独立游击支队当时的领导人是:

支队司令员赵基梅,政治委员谭甫仁(因年12月,涂锡道在平顺遭敌特暗杀,左腿受重伤。独立游击支队政治委员由第旅政治部副主任谭甫仁接任),参谋长由抗大一分校营长余克勤调任。

支队下属三个大队。大队相当团,每个大队下辖三个营。

各大队领导人是:一大队长李天德,政治委员刘聚魁,二大队长吴空一,政治委员王昆玉,三大队长罗占成,政治委员谢福林。

赵基梅(—),湖北麻城人。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抗日战争爆发后,任八路军第师旅团政治处主任,独立游击支队司令员兼晋冀豫军区第5军分区司令员,年8月任晋冀鲁豫野战军第12纵队司令员,率部挺进大别山。因重感冒在随州病逝,时年38岁。

3、八路军第二纵队总指挥部

为了应对阎锡山发动的“十二月政变”和国民党发动的第一次反共高潮,年2月6日,八路军总部下达命令,组建八路军新编第1旅,旅长由韦杰担任,唐天际任政委,何柱成任副旅长,辖两个团:一团由旅团组成;二团由晋豫边游击支队(唐支队)组成。

为统一太南、豫北的作战指挥,同日成立八路军第二纵队,由师旅、新编第1旅、决死3纵队、独立游击支队、河北民军第四团组成,八路军副总参谋长左权兼司令员,黄克诚任政委,总指挥部驻陵川县平城镇秦寨村(今义汉)。在此期间,八路军左权、黄克诚、赵基梅、陈锡联、陈再道、杨得志、唐天际、韦杰等高级将领齐聚陵川,演绎着民族抗战的历史。

4、太行八地委

年9月,晋冀鲁豫边区进行了区划调整,在太南地区设立太行第八区,辖太南豫北的陵川、陵高、晋东、修武、沁阳、辉县、博爱、温县、孟县、武陟、焦作(市)、新乡(市)等12县市。年10月,中共太行八地委、八专署、八军分区机关即进驻夺火乡庙凹村,直接领导太南豫北的抗日斗争。江明任地委书记、杨待甫任地委组织部长、刘刚任地委宣传部长;太行八专署杜毓云任专署专员,张大英任专署秘书主任;八军分区由黄新友任司令员、江明兼政委、宋之春任副政委、熊新乐任参谋长。12月,太行第八区工商总局进驻夺火乡寺南岭、琵琶河等村,成立了晋源涌商店总店,代理冀南银行工作,并在陵川、陵高、晋东、修武开设分店。年开2月,在陵高公路以北设立了陵高县路北办事处。3月,在修武路南设立了办事处机构,建立了中共修武路南工委,负责领导开辟豫北诸县的工作。11月初,随地委召开会议成立了八专区农、工、青、妇抗日群团组织和武委会。年12月2日,晋冀鲁豫边区再次进行区划调整。太行第八专区更名为第四专区,地委相应更名,机关迁至焦作,所属陵川县于年9月划归驻长治专区。

江明,(—1),原名姜文彬,山东掖县(今莱州)人。北平师范大学肄业。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中共中央太行分局秘书长,中共太行八地委书记兼八军分区政委。建国后,历任华北人民政府对外贸易管理局副局长,政务院财经委员会贸易处处长,对外贸易部局长、副部长,国家科委副主任、党组成员、纪检组组长,国家科委科技工作咨询委员会主任,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中国海关学会顾问等职。是第五、六届全国政协委员。因病于1年8月1日在北京逝世。

二、国民党敌后抗日游击战根据地

年11月10日太原失守,正在武汉召开军事会议的蒋介石命令第二战区所有部队共15个军30多个师立即转至山区实施游击,在第一战区的统辖之下,设有三个主要军区﹕西边是中条山军区,中间是太岳山军区,东边是太行山军区。中条山会战结束以后,太行山区成为惟一孤悬在敌后的抗战根据地。太行山军区,又分为东西两区,东区由廿四集团军庞炳勋负责,有庞兼军长的四十军和孙殿英的新五军;西区为范汉杰廿七军,名义上列入廿四集团军序列,但仍受三十四集团军胡宗南节制。

关于太行山根据地的重要性,戴笠在派遣军统少将特务、军事委员会高参兼冀察战区第八纵队司令文强到陵川时说的很清楚:校长指示,在中条山区沦陷、珍珠港事件发生的不利形势下,太行山成为华北惟一的敌后根据地,必须稳稳地控制住孙、庞两部,……,使太行山这个惟一根据地确保不落入日寇和八路之手,这样才能在国际上说得起话。所以,从抗战爆发起,以陵川为核心的太南地区就成为敌我争夺的战略要地。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分期分批调动部队进入陵川。

1、河北民军。原晋军将领张荫梧,河北博野人。保定军官学校毕业,在晋军系统中,从连长混到中将军长,号称晋军“十三太保”之一。曾任国军第7军副军长、联合军军长、北平警备司令兼陆军第42师师长、北平特别市市长兼公安局长等及中央委员。年9月,在保定失守后被第一战区司令长官程潜委任为河北民训处主任,负责编训河北民众武装,张荫梧带着河北民训处干部养成所0余人,沿太行山麓到达河南林县,经阎锡山同意,他把河北民军第一团留驻林县后,又率队继续西行,上到太行山脊,进驻陵川县不走了,还带来两辆摩托车。

在陵川,张荫梧将其总部设在陵川县城东关的一座旧文庙内,所辖各部驻在附近之树掌、平城、古郊等村镇,利用大山作掩护,边训练边整编。为了扩充力量,他曾派部下到邢台、邯郸一带去联络小股武装和散兵游勇,到郑州、西安、武汉等地招收流亡学生和爱国青年。随后有多青年应招来到陵川,编入干部教导队,讲授抗日救国的道理和抗日游击战争的课程,以培养作为民军中下层骨干。张荫梧还效仿八路军,在各队中建立“政治组”,并聘请八路军传授游击战经验。第师副师长徐向前和北方局军委书记兼第十八集团军驻第一战区司令长官联络处主任朱瑞将军还亲自来为学员讲课。学员们同八路军联合高唱《国共合作》之歌,其中唱道:“国民党、共产党,两党合作中国就兴旺,两党合作中国不会亡!”同声唱“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以及“枪口对外.齐步向前,一枪打一个,一步一前进!”短短一个月,张部在陵川人马由余人剧增到1万余人。根据第一战区命令,他撤销了河北民训处,成立河北民军总指挥部,将总指挥部设在陵川,张任总指挥,王长江、乔明礼任副职,下设九处一室一所。参谋处处长李维良,政治组组长张存实(共产党员),军械处处长韩光九,财经处处长王子经,副官处处长杨少卿,军法处处长王凤翔,秘书处处长温健公,军医处处长罗耀西,侍从室、军需处处、军械所不详。

原四个干部大队编成9个民军团:一团长王长江,二团长刘冲九,三团长张超,四团长孙光前,五团长韩祖光,六团长盂宪福,七团长吴嘉谟,八团长李兆膺,九团团长为李侠飞(后建于冀中)。

民军下辖4个民军区:第一民军区司令王长江,活动于河南林县、汤阴、淇县;第二民军区司令乔明礼,活动于藁县、晋县;第三民军区司令伍修宪,活动于河南清化、修武;冀西民军区司令杨秀峰,活动于邢台、内丘、临城、赞皇(这个军区虽然划归张荫梧的河北民军领导,但始终处于共产党领导下)。

张荫梧在陵期间,军费由河北省供给,但其军队吃官仓粮却不出钱。牺盟会就发动群众要求交付军粮款,张只好托和地方绅士从中斡旋,又把其指挥部搬到了平城元阳观。被牺盟会赶出了陵川城。

年8月,蒋介石任命鹿钟麟当河北省政府主席,张荫梧不服,跑到武汉面蒋,三次求见均遭拒绝。后来经陈诚从中斡旋,蒋才“接见了张荫梧10分钟”。张回到陵川后,鹿仲麟为了抚慰他,宣布任命张荫梧为河北省保安司令。随后从武汉来到陵川看望张荫梧。9月中旬,张荫梧集合其河北民军主力,随鹿钟麟一起离开陵川,经涉县、武安,到达冀南。然而,张荫梧并未放弃陵川,而是安置有百余人留守,其机构叫“民军晋冀豫边区办事处”,办事处设在平城元阳观,朱程任处长,兼民军第11团团长。年1月,日军出动九路人马,向冀南发动大规模的进攻。张荫梧见鹿钟麟西逃太行,又带着亲信重返陵川,住到平城元阳观,6月份,张荫梧带领乔明礼、伍修宪、阎振辰等民军十几个团,号称5万之众,从陵川移师冀南。这次把家眷也接走了。朱程的第11团也在赴冀之列,6月29日,朱程率部脱离河北民军,经5昼夜急行军重上太行,在襄垣县归向八路军,改编为华北抗日民军,朱程任司令员。9月,由朱德亲自介绍其加入中国共产党。11月到达平城镇,将“民军晋冀豫边区办事处”解决,端了张荫梧的老窝。后编入八路军第二纵队。

2、第十三军游击队。十三军游击队司令叫李果谌,曾在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后又到日本士官学校留学,参加了广州起义,在红二军团警卫师中担任过参谋长,因被错误整肃叛党。加入军统,历任军统特务处书记长、北平区区长、晋绥察区区长、武汉区区长等要职。年“七七事变”爆发后,军统为了加强华北的对敌情报工作,设立了晋绥察区,任命李果谌为晋绥察区区长。利用李果谌和第十三军军长汤恩伯在日本士官学校同学的关系,编列了一个十三军游击队,李果谌为司令员。策联河南、河北、山西三省的民间武力,组成游击队。不仅用以袭击敌伪,而且可以扼制正在蓬勃发展的共产党军队,考虑到陵川的战略地位,将司令部设在了陵川。在郑州设了一个办事处,专门招募进步学生和抗日知识分子,同时也招募一些散兵游勇。为了控制这支武装,我党委派设在开封的河南大学平津流亡同学会的共产党员王景川、陈冰之(陈裴夫)利用十三军游击队的名义在河南招募进步学生,很多人报名,最后确定了四十多人。这四十多人主要来自开封的各个学校,其中有一部分是河大大众话剧团怒吼歌咏队的人,还有一部分是开封基督教青年会话剧团的人。于是就以这两个话剧团的同志为基础,组成了一个十三军游击队话剧团,开到了陵川,成为十三军游击队司令部的骨干,为后来我党改编这支部队奠定了基础。

特别要指出的是抗战名曲《在太行山上》的作者桂涛声和著名作家、歌剧《赤叶河》和长篇叙事诗《漳河水》的作者阮章竞(笔名洪荒),就是随着李果谌到达陵川的。阮章竞回忆说“在武汉,……桂涛声三人来了,(冼星海)先生拉着我对桂涛声说‘洪荒是我的好朋友和学生,我现在拜托你,一定要帮我把他带到八路军去,……,年12月22日,一行到了郑州汤恩伯的十三军游击司令部驻郑州办事处,桂涛声说是先过渡一下,……十三军游击司令部设在太行山地区的陵川县,……司令员叫李果谌……,在向陵川县的十三军游击司令部进发的路上,李果谌总是让别人骑他的马,自己却与大家一起步行,边走边笑。”

由此可以说,没有十三军游击司令部,桂涛声和阮章竞就可能和陵川失之交臂,中华民族抗日战争的最强音《在太行山上》就不会从巍巍陵川唱响!

由于十三军游击队是第一战区汤恩伯所辖,不受阎锡山节制,阎锡山便向汤恩伯提出交涉,汤恩伯不愿得罪阎锡山,便在年3月左右,把这支部队解散了。临走时准备将部队交给河北民军。因陈冰之是共产党员,就和牺盟会的卫逢祺商量,经请示设在平城的太南特委批准,成立了“第二战区行营游击队第一支队”,把十三军的两个纵队和县公安局人员,还有脱产的县自卫队合编为三个大队,号称人。支队设司令部、政治部和后勤部。司令部和后勤部实际上是县政府的工作机构实现了军事化。由县长王耿人任司令员,公安局长李谊喧任副司令,桂涛声任政治代表,陈冰之任政治部主任,卫逢祺任政治部副主任。卫恒便在第一大队担任政治指导员,洪荒也在第三大队担任政治指导员。

支队建立后,太南特委书记裴孟飞专程从平城来到县城,在太清观对面的饭馆里,召集王耿人、卫逢祺、陈冰之开会,讨论研究了在支队成立党团,王耿人任党团书记,卫逢褀任组织委员,陈冰之任宣传委员。支队党团直接接受中共太南特委领导。后来这支部队一分为三,一部分编入决死一纵队,一部分编入太行军区,一部分编入八路军第二纵队。

3、第二十七军。年前后,国民党发动了第一次反共高潮。3月15日,毛泽东给朱德、彭德怀发出万万火急电报:蒋卫已下令庞炳勋范汉杰刘勘陈铁各部主力集中于太南周围并有从陇海路加调六个师渡河讯,请兄等密切注意此事之严重性,考虑对蒋卫作必要让步,避免因此破裂两党团结,请你们让出陵川合涧林县一线的问题。根据毛泽东的指示,中共中央北方局决定撤出太南地区党政军领导机关及其抗日力量,党的工作转入地下。史称“太南撤军”。

年4月,国民党27军全部进驻陵川。27军所辖45师、46师和预备第8师,军部直属有八个处、工兵营、辎重营、卫生营、特务营、搜索营、通讯连、医院、炮兵营、京剧团、总兵力约2.5万人。军部先驻安阳村,后驻横水村,在县城设有留守处。45师驻城关、附城,46师驻平城、冶头,预备第8师驻潞城、横水。

27军军长范汉杰(-),广东省大埔人,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秋,从中央军校教育处长调任二十七军军长。归第一战区卫立煌指挥,同时也归十八集团军(原八路军)朱德总司令节制。配合庞炳勋的四十军、孙殿英的新五军,在敌后作战,牵制日军,以阻敌南下。年1月军长由副军长兼45师师长刘进接任。27军在陵期间,范汉杰率部屡次出击,打了几次硬仗,给日军以沉重打击,歼敌甚众。尤以长治、高平之役斩获特多,先后收复沁水、阳城、高平、于年底攻克晋城,将南五县全部光复,日军为之胆寒。

时任27军46师团2营营长的陈伯鹏在《二十七军在晋东南的抗战经过》中写到:“年4月,他在西安养伤八个月后,接到师长黄祖勋‘伤愈急速归队,任务紧迫’,……乃于月底赶回陵川平城报到,仍任团2营营长”。

在写到“马家庄(壶关县树掌镇,距平城15公路)阻击战”时,他这样写到:“一九四〇年十一月,天气寒冷,……另有一辎重联队担负日军的补给任务,所有补给物资全靠大车、骡马输送,从长治出发即进入太行山脉,到达店上镇后,再无大路可通,只能利用山谷河沟弯曲前进,……十一月十七日下午,我团获悉日军有骑兵部队由店上镇向马家湾山沟前进,到处奸、杀、抢,我部侦察兵根据当地人民告知,日军确实已到张王庄,先头部队大约一个骑兵连,后续部队还在继续前进,大概八点钟可到达我阵地前。这时,我团部驻树掌,我营驻芳岱、马家庄,而马家庄是敌必经之路,我奉命集中全营轻重机枪三十四挺,迫击炮四门,六O炮十八门,并抢修机枪掩体。机枪、炮分布在马家山两侧高地,尽量隐蔽,决不能使敌人发现。待敌人进入山口,在大部队走完后,即将马家山山口全部封锁,第一、第二两营分布在马家山谷前后山腰,以防敌狗急跳墙。到十二时左右,敌人果然来到,下午一时,敌人已全部进入我伏击圈,我军机枪、步、炮齐发,敌军仓促应战,战至十八日晨,敌人尸体遍布河谷,许多敌兵缴枪投降,中午战斗结束。计俘获敌官兵二百六十四名,缴获战防炮四门、军马三百余匹,其他军用物资不计其数。击毙敌少佐大队长薮内敬沿一名,官兵三百余人。只有少数敌酋(如大佐联队长永清一郎)侥幸逃跑,致使妄图扫荡陵川的日军大部队,闻此恶耗,亦很快龟缩到长治,再也不谈什么扫荡了。此次战斗,我团第三营营长余克锡负重伤,阵亡官兵一百二十余人,乃在平城建立公墓,开会追悼,纪念为国牺牲的烈士”。

这个公墓位于陵川县平城镇东街村东岭上,墓长58米,宽53米,占地面积平方米。公墓中央有一个白色纪念塔,呈方锥体,高10米,中间镶嵌着一块长1.2米、宽0.9米的青石板,上面隽刻着“为国捐躯英雄永垂不朽”十个大字。被群众称为“老兵坟”。可惜现在,墓已被毁,愧对英烈。

陈伯鹏在《二十七军在晋东南的抗战经过》中还写到:“在我驻守平城时,还有一件是我记忆很深的,一九四O年五月,八路军朱德总司令由晋东南经过平城,再过河到洛阳回延安,我奉命率领全营迎接,朱总司令到达平城,随行人员有康克清、唐天际、陈赓等,还有一个营的护卫官兵。范汉杰军长率第四十五师师长李用章,第四十六师师长黄祖勋、预备第八师师长陈素农前往晋见。翌日朱总司令南行去洛阳回延安”。

陈老记载的是抗战史上“朱总司令出太行”的伟大壮举。前面讲到,40年3月15日,毛主席给朱彭发出“让出陵川”的万万急电后,于3月18日又发一电,要求与第一战区司令长官卫立煌谈判划界问题。刘伯承委派第十八集团军太南办事处主任李新农亲赴陵川县27军军部,与军长范汉杰谈判解决越界纠纷问题,先后做通27军一批高级军官工作。最后代表刘伯承师长与27军范汉杰军长面谈,终于与其达成共识,确认了双方地界、为朱卫会谈创造了条件。朱德于年4月25日由师师部出发,在国民党战地党政委员会委员兼冀察分会副主任委员王葆真陪同下,经壶关郭家坨,参加了新一旅旅长韦杰的婚礼后,下榻平城南坡村。王晋川考证说:朱总司令是由陵川西南行,经陵川西河底镇——泽州白洋泉河——晋庙铺——马街——堆金洼、刘坪——愁儿沟一线,直达河南济源的。实际上这是八路军经营的一条从八路军总部到延安的地下交通线,每一个地方都是精心安排的。当时随行人员中就有专管兵站的总部供给部副部长周文龙。平城正是这条交通线上的一个关键节点。

关于兵站。实际上是八路军经营的一条从八路军总部到延安的地下交通线。十八集团军是从西安八路军办事处(西安)——渑池——同善——坪头——宰李——平城——树掌——八路军总部有一条兵站线,人称“十八兵站”(第十八集团军兵站)。。当时总站在宰李,对外称《新华日报》发行处,后迁至平城下川村。这条兵站线承担运输军用物资的任务,且不时有重要人员往来,如朱总、彭总、杨尚昆、邓小平等;还有从后方来的作家、记者,如丁玲、李伯钊、魏巍、吴伯箫、陈克寒、何云、林火等;还有支援抗日战争的国际友人,如印度医生柯棣华、德国医生米勒等。

有学者考证,在陵期间,朱德总司令曾带领数人到二十七军军部慰问,与范汉杰共商抗日大计,并赠"太行屏障"锦旗一面。这个历史细节鲜有人知。

陈伯鹏老在《二十七军在晋东南的抗战经过》中还记载了发生在陵川的另外一场战斗:一九四二年元月,……日军纠集河南涉县、林县、潞城、晋城之敌约二万兵力,分四路向我壶关、陵川进行围攻,……我师侦知敌情后,……第一三七团转移古郊山区,……我营奉命从古郊以东迅速开回陵川东北一百二十五里的大圪老郊,占领阵地,确保军、师的军械仓库,并限定在当时十二时前以电话报告。军令如山,在半小时内须开饭完毕,整装出发,乃以两个通讯连架设有线电话跟进,全体官兵一律轻装,连马匹也不准带。我率部前进,往返行军二百五十里,途中骤遇七级北风,雨雪交加,衣履透湿,寒冷彻骨。于十二时半抵达大圪老郊,发现敌人已先我占领阵地,并派有哨兵警戒。当即召集连、排长如何夺回阵地,决定派第六连王连长率二十名敢死队,反穿大衣,各持大刀、手枪,出敌不意,猛烈冲杀,夺回山头。守敌十五名逃避不及,均被我用大刀砍死。我占领阵地后,已是三点多钟,各连立即埋锅作饭,五时前开饭完毕,赶筑战壕三百五十余米,完成机枪掩体三十四座,准备天明战斗。我军判断当前敌情,日军此次纠集河南方面援军三、四千人,分两路攀登太行山,求战心切,企图一举扫荡晋东南我军根据地陵川。于是我军决定采取外线作战,诱敌深入我阵地,进行迂回和反包围战斗。敌果不出所料,十八日晨,正大雪纷飞时,我正面敌人报复心切,派来敌机两架在我阵地上空盘旋侦察扫射!到八时左右,敌炮兵向我阵地纵深发射炮弹二百余发。由于我战壕及机枪掩体均被大雪覆盖,敌无法观测我砗地确实位置,只是作盲目射击,故我未受多大损伤。但敌军误认为我阵地已被其摧毁,即以步兵分三个梯队(约两百余人)向我阵地发起冲锋,当敌人进入我火网时,我一声令下,轻、重机枪齐鸣,将这伙敌人悉数歼灭于我阵地前。这是我军采用机枪防御战取得的有效战果。我明知敌众我寡,但为了完成坚守军、师仓库的任务,只得采取这样冒险的果断行动。次日风雪更大,气温降到零下三十度,太行山冰雪封山,日军见我右翼大军包围过来,恐其归路被切断,急得把皮鞋都脱掉,赤足滚下山去,逃回河南林县。是役除灭敌二百余名外,并缴获敌用牛车拖来而在撤退时无法拉走的平射炮四门,及军用皮鞋数以千计。我军损伤甚微。

27军在陵川期间,国民党还设置了类似晋东南地区政府一类的机构:27军军区设计委员会,辖晋东南陵川、长治、潞城、高平、晋城、壶关、平顺、屯留、长子、阳城、沁水、黎城、襄垣和豫北济源、温县、俢武、博爱、辉县、获嘉、林县等20个县。下设六个办事机构,还负责各县的人事安排。

当时与27军同住陵川的还有军统“晋东南站”和中统的“晋南工作团”等机构,也曾为抗日作出贡献。《百度》在写到军统“晋东南站”站长乔家才时说“在太行山抗日两年中,晋东南站由原来的11人发展到多人;炸毁敌人碉堡,卡车,火车,桥梁,煤井,焚烧仓库,打死日寇,缴获枪支弹药,割获电话线等各种各样的战利品。年终评比晋东南站获得第一名”。

在年前后,还有万福麟的53军,军部驻平城东街估衣老陈院。“七七”事变后,万福麟受任第一集团军副总司令兼第五十三军军长,负责平汉线以北永定河及大清河一线的防守.在日本侵略军的猛烈攻击下,万部损失惨重,被迫退出战场,孤军游击于太行山区.年2月,参加豫北、豫东的对日作战。

台儿庄战役后,庞炳勋率40军来到陵川,归十八集团军节制,军部驻平城镇窑上村,曾在杨村库头重创日军。特别是在年夏秋之际的对日作战中,歼敌多人,被称为“太行之捷”。

年4月上旬,日军调集5万余兵力,在30多架飞机支援下,向太行山根据地发动进攻。第24集团军总司令庞炳勋指挥李振清第40军于林县、孙殿英新5军于临洪、刘进第27军于陵川迎敌。孙殿英、庞炳勋投敌,刘进南渡黄河。8月上旬,太行山根据地沦陷。

三、抗战初期干部文化教育基地

抗战初期,陵川是山西全省唯一个没有沦陷的完整县,在国共合作,共同抗日的大背景下,国共双方人员都以合法身份公开活动,成为国共团结,全民抗战的“圣地”,集结了一大批文化精英,为全民抗战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

1、华北军政干部学校。简称“华干”。年10中旬,北方局军委书记兼第十八集团军驻第一战区司令长官联络处主任朱瑞到达新乡,被豫北师管区司令张轸聘请举办“师管区军政干部训练班”,招收下级军官和流亡学生,培养军官。《朱瑞传》写到“豫北师管区军政干部训练班分两个队:一个军官队,约百人左右;一个学生队,一百六七十人,其中有河南地下党刘子久组织发动,由开封女中教师杜毓云带去的开封高中、男师、女师、女中、北仓女中、济汴高中学生傅大章等一百多人;有清丰、南乐地下党发动的,由孟福堂带领的张玉洁(后成为张鼎丞夫人)等三十多人;平津流亡学生庄林、杨波、刘祖强等十几人。这就是华北军政干部学校的前身,通称‘华干一期’”。校址设在辉县百泉农业学校,12月底,第一战区司令长官程潜和张轸南渡黄河以后,朱瑞正式以第一战区联络处的名义,将训练班改名为“华北军政干部训练所”(简称华干),招收直南、豫北、晋东南一带的流亡学生。

当时形势非常紧迫,日军沿平汉铁路快速南下。朱瑞决定华干随中共直鲁豫边省工委于12月31日迁至晋城,朱瑞通过国民党军赵寿山部的一个团长阎揆要(共产党员)和晋城马骏建立了统战关系,将“华北军政干部训练所”搬迁到晋城崇实中学。在晋城开始了第二期招生工作,在报名的新生中有一个叫陈若克的女生进入学校,陈若克后来成为朱瑞的爱人。招生工作尚未结束,年2月17日,新乡沦陷。就又面临着新的转移,朱瑞凭着自己和张荫梧的个人关系,专程赴陵和河北民军总指挥张荫梧洽谈学校迁址问题,张荫梧同意将用河北民军的名义将“华北军政干部训练所”改称为“河北民军华北军政干部学校”,并答应出部分经费。在春节前迁至陵川县平城镇玉皇庙内。洛阳林校副校长李怀朝的履历明确写到“年元月至3月在山西陵川县平城镇华北军政干部学校”(年春节是1月31日)。自己则带着中共直鲁豫边省工委的同志和华干的部分学生向阳城撤退,2月26日,晋城沦陷。

搬到平城以后,学校进行了新的调整:校名由“华北军政干部训练所”改称为“华北军政干部学校”。校长刘子超,副校长顾大川(太南特委副书记);学校下设政治部,主任谢有法;校务部,主任陈沂;教务部,主任杜毓云;下设两个大队部:第一大队辖军事队、政治队、民运队。第二大队辖地方武装队、青年队、教育队。开设的课程在原来政治常识、统一战线、群众工作、游击战争四门课程的基础上,新增加了中国问题、军事科学、政治经济学、持久战等。学期为三个月。

平城当时是太南地区党政军领导机关和河北民军指挥部驻地,华干到了这里,在干部配备是相互交差的。从刘子超、顾大川和谢有法的任职就可以看出。

刘子超(—),广东兴宁县人。抗日战争爆发后,随中共中央北方局组织部长朱瑞在十八集团军驻第一战区联络工作。年12月开始,刘子超相继担任由朱瑞主持创立的华北军政干部训练所党组成员兼所长、华北军政干部学校校长。年4月,以华北军政干校为基础,建立抗日新军太行南区游击司令部,刘子超为司令员。年2月,该部被编为晋冀豫军区第五军分区,刘子超为副司令,年牺牲在山东抗日根据地

华干在平城办了两期。年春天,在晋城招收的第二批学员毕业后,为了加快太南根据地的建设,朱瑞指示以华干学生为基本骨干,组建太行南区游击司令部,学校正副校长刘子超、顾大川分别担任任司令员和工委书记,为了给养,名义上是河北民军的一部分。在纪念抗战爆发一周年之际,学校曾组织学生到屯留给朱总司令汇报。年6月,太行南区游击司令部在陵川招了第三期,主要是河北民军和十三军游击队里的青年学生和进步青年,在平城进行了培训,历史上称为“小华干”。年8月底,晋城收复,12月1日,华北军政干部学校重返晋城,正式更名为“八路军军政干部学校”(简称晋南干部学校),朱瑞才真正担任校长。招了第四期,有多学生。年初迁往八路军总部和北方局所在地沁县。第四期学生毕业后,学校停办,校部并入晋冀豫区党校。从成立到停办,约一年半,共招四期,约0学生。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朱瑞在平城收获了自己的爱情。朱瑞(一),安徽宿迁人。年加入苏联共产党,后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年春回国,年10月参加长征。任第一方面军政治部主任。抗战爆发后,任中共中央北方局军委书记。后调任八路军驻第一战区联络处处长,年5月任八路军第1纵队政治委员,兼任山东军政委员会书记、中共中央山东分局书记。年夏,被任命为延安炮兵学校代理校长。年10月任东北民主联军和东北军区炮兵司令员,兼炮兵学校校长。年10月1日,在辽沈战役中牺牲,时年43岁。朱瑞将军在长期的革命生涯中一直没有结婚,抗战爆发时已33岁,仍然孑然一身。年,朱瑞将军在学校认识了陈若克,双双坠入爱河。《朱瑞传》写到“她在前往延安、途经晋城时进入华干学习。他们二人在华干认识后,感情日深,遂于一九三八年‘七一议婚’,‘七七订婚’,‘八一’结婚’”。

《好搜一下》是这样介绍的:陈若克(~),女,革命烈士。……民国25年(年)8月23日加入中国共产党,……辗转到达山西晋城,入华北军政干部训练所学习。后随陈沂去陵川办八路军晋南干校,与山东省委书记朱瑞结婚。年11月7日落入敌手。……牺牲时年仅22岁。

2、晋东南联立中学。简称“联中”,前身是年6月成立的陵川县立中学,年9月,由范汉杰提议发起改为晋东南联立中学,划规军区设计委员会领导,校长由晋东南总队教官韩友璋担任(河北人,北大毕业),一年后由三青团长治分团战地服务队长周吉彰担任,不久改为军区设计委员会少将主任张雄潮担任。经费由军区设计委员会财政支付。下设教务处和训育处,开设国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历史、地理、生物、生理卫生等课。面向军区设计委员会所辖20县招生。有甲、乙丙、丁四个班,近学生。于年4月陵川沦陷解散。由于历史原因,联中学生虽如缤纷的落英,但也为民族抗战培养了许多干部。

3、《在太行山上》和“太行山剧团”。年的陵川像一块磁石吸引着全国各地的爱国青年和文化人。贾宗谊在《剧团成立前后》里说:“到陵川去,我们都是从郑州到的陵川。为什么到陵川,因为陵川有八路军……”。当时,仅文艺团体就有十三军游击队政治部话剧团、陵川县政府抗战剧团、野火剧团、由华干和行营游击队组成的联合剧团,还有陵川民众小学的儿童抗日宣传队等一批文艺团体和文艺战士,在太行之巅宣传抗日救亡。李廉芳在《太行山剧团与陵川》一文中说:“游击队的桂涛声、洪荒、张柏园经常来教歌、指导排练。”使《打鬼子去》、《三江好》、《流亡三部曲》、《八百壮士》、《四杯茶》等抗日救亡歌曲响彻在太行山上。

抗战名曲《在太行山上》是由桂涛声作词,冼星海作曲的中华人民团结抗日,共抵外侮的民族怒吼。这支伟大的战歌就是在国共团结合作的抗战根据地陵川首创和首唱的。已被中央党史办确认。歌声唤起了中华民族团结一致的精神,唱出了中华民族奋勇杀敌的决心,鼓舞着中华民族走向胜利的豪迈信心!

太行山剧团的前身是以陵川儿童抗日宣传队为主体组建的,年4月,由华干学生鲁林、高琳、李曼(在太行山上纵情歌唱的自由之神的生活灵感原型)创办的县立民众革命高小儿童抗日宣传队到晋城演出,受到朱瑞的高度赞扬。他当即决定由陵川儿童抗日宣传队和从阳城演出归来的联合抗日流动剧团共同组建“太行山剧团”,由赵洛方为团长,洪荒(阮章竞)为艺术指导,赵迪之为政治指导员。不久,剧团更名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晋冀豫边区太行山剧团”,开赴屯留八路军总部,奔向抗日战场。剧团当时共有25人,陵川人就有9人。其中有长春电影制片厂苏云,著名导演崔家骏,摄影记者赵贵保都是从太行山剧团成长起的。

锺秀陵川,地灵人杰。八年抗战,在陵川大地上发生了许多抗战史有重大影响的历史事件,有许多革命家和文化人是吃着陵川人民的土豆和小米走向全国的。其中,仅在平城战斗生活过的省军以上干部近30人。有朱德元帅,有开国大将陈赓、黄克诚、上将杨得志、中将谢有法、唐天际,韦杰、谭甫仁,开国少将陈沂、余克勤、袁靳、涂锡道、马宁、、阎东山等,有副省以上干部李尔重(河北省长)、裴孟飞(甘肃省常务书记)、顾大川(农业部副部长)、孟宪德(农业部副部长)、杜毓云(外经贸部顾问)、张向凌(黑龙江省委常委宣传部长)、杨波(辽宁省委副书记)、傅大章(安徽副省长)等,被中央列为“建立新中国做出突出贡献的一百名英雄人物”中,在平城工作战斗过的就有左权、朱瑞、赵基梅、刘子超、朱程五位。还有文化名人桂涛声、阮章竞、马楠、苏云、崔家骏、张尚仁等。每一个人都有一个传奇故事,他们在陵川的革命经历已沉淀成为丰厚的红色宝藏,是继棋子山之后的又一笔宝贵的文化财富,是陵川旅游经济的思想灵魂。

太行巍巍,英烈昭昭。陵川曾是全国仅有的第二次国共团结,共御外侮的抗日典范县。如果将中共太南特委机关驻地——平城三皇阁,建设成为“太行山抗日战争纪念馆”,对于打造“中原地区最具影响力的旅游胜地”的陵川,具有重大的政治意义和现实的经济意义!

(特别声明:鹤鸣堂所刊发的历史文章,因涉及史事与资料众多,故版权由作者自负,相关事宜有异议者请与作者本人联系。)

靳宏伟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nzhongzx.com/jzxw/1007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