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湘乡最全的家乡民俗都在这,你知道几

一、生辰习俗

生育庆 妇女怀孕,即有亲朋邻里送鸡蛋或猪脔心的,意在定吃“三朝酒”。生第一胎,,婿要去岳家“报喜”。报喜要备爆竹、金花喜红,红鸡蛋、肉、酒和鸡(生男用雄鸡,生女用鸡)。进岳家要放爆竹,生男由外往内放,生女由内往外放。初生还要送礼谢媒人,谓之“倒媒树”。

婴儿生下三天,为“三朝日”。这天外婆要携带为小孩备置的衣服、鞋帽、坐篮、摇篮、鸡蛋、红糖等去看月婆子和婴儿,并吃“三朝酒”,称做“外婆”。三朝日有“打三朝”之俗。即由接生婆抱婴儿,手拿赶鸡用的竹扫把,一边打响竹扫把,一边唱:“天大地大,毛毛胆大。”是日,还要用中草药煎水给婴儿洗澡,称“洗三朝”。洗完后,即用红鸡蛋滚屁股,随后抱出见宾客行礼,接受“见面礼”。满月有为婴儿剃“满月头”。周岁抱婴儿拜敬祖先,办酒饭宴请亲朋,称做“周岁酒”。是日还备笔墨书画、秆尺刀剑、糖果饮食,任小孩拣取,视其所喜以观志趣,预卜日后成就,这叫“抓周”。

寿庆 民谚云:“细伢子生日一个蛋,大人生日一餐饭。”旧时,小孩生日一般吃个蒸圆蛋,不打碎去蒸,直至成年。大人过生也只吃顿有晕菜的饭。满60岁始你寿,才正式做寿酒。

做酒讲究“男进女满”,即男做虚岁,女做实岁。大多重视花甲生日,因有“六十添寿”之俗,认为活到60岁不容易,人过60岁,加寿一岁,叫“添寿”,是花甲重转。故六十和六十以后的整生(逢十)则可大做寿酒。但父母在堂则不作寿酒,是花甲重转。故六十及以后的整生(逢十)则可大办寿酒。但父母在堂则不作寿酒,因为自己还是小字辈。生日称“母难日”,因此在生日这天有些人吃斋,以纪念“母亲分娩之难”。寿酒均是中午吃酒席,早上吃面条。近年盛行的寿酒,不仅20岁、30岁的青年做,就是少数家长也为自己的“太子”、“千金”做,城镇还备生日蛋糕,引进“吹烛”之俗。

二、交往礼俗

湘乡人大多礼让好客,见面爱打招呼熟人照面常说“您好”、“吃嘎饭有”、“您到哪里去?”初次见面说“久仰”,好久不见说“久违”。问路说“请问”;问事说“请教”。请人帮忙说“劳驾”、“请费累”、“请劳神”、“要麻烦您”;请人帮忙后说:“谢谢”、“累者您”、“费夹累哩”。赞人见解说“高见”,自廉则说“不敢当”、“过奖了”。有事不能相陪说“失陪”。迎客常说“请进”、“快请坐”;送客说“有招待”、“请慢走”、“有空再来”;客人说“吵烦了”、“少陪了”,若主人送客,客人就说“请留步。”送人礼物说“莫嫌弃”,受人礼物说“作费你。”客人进屋先敲门或喊“发财”,主人请进方进。湿伞、香烛、纸钱及中草药等不吉祥之物不带进主人家,且不轻易入主家卧室主坐床上。主人递茶、客人接茶都用双手,以示恭敬。客人不能“来不参主,去不辞东”,即来去都要打招呼,以示客气;亲朋邻里,平日喜事贺喜,建房帮工,有病问候,有丧致哀。有人争吵,出面和事;有人相仇,凿圆眼不凿方眼(即和解不挑拨)。办错了事主动道歉。侮辱了人要挂红。不点人家“血疮”(即不提及人家感到痛苦或羞辱的事)。不乘人之危,不落井下石。下伴出门先宾后主。走夜路不用电筒袭(当面照)人。讲究尊大呼小,平日称别人或长辈为“你喃嘎”,称自己为“印”。还有’摇篮里的叔,戳棍打棒(即拄杖)的侄的俗语,如弄不清称呼,要就高不就低,切莫把人家喊小了。旧时特别讲究尊“三亲”,即族亲中的“爷亲叔(包括伯父)大”,外亲中的“娘新舅大”,辞年拜节则是岳家优先。大小宴会特别讲究这三亲的尊席,尊错了,便认为不恭敬,看不起人,要受到斥责,甚至闹出矛盾,酿成嫌隙,于是谦让者与和解人总是说“四方一般大”。如今城镇多用圆桌,尊席之俗,自然消亡,但部分农村仍然讲究。 

旧时夫妻走亲访友,都不住宿,主人也不留宿。因有“情愿给别人停丧,不能让客人同双”之俗。硬是至亲好友须住宿的,也必须挂红并在厅堂另立“福神位”。随着社会的日渐开放,此俗也在日渐消亡。

三、丧嫁习俗  

送终父或母病危时,儿女不能远离,且外出的还要设法催促回家。儿女均娶集床前,敬听遗命,谓之“送终”。   

报丧即把去世的噩耗报告亲友。因有“爹亲叔大,娘亲舅大”之习,所以父死得先向伯伯、叔叔报丧,娘死先向舅舅报丧。不报丧则被视为对长辈的不恭敬,要受到责难。   

做佛事(或称做道场)即请僧道来家吹吹打打,念经读祭文,以超度亡者。寄托哀思。丧事中,均有烧纸钱、纸屋(灵屋)、守灵、唱夜歌子的习俗。   

悼念亲朋邻里悼念亡者,均燃放鞭炮,而后去灵柩前叩头或跪拜。悼念者送礼,除送红包外,还有送纸钱、纸笼和挽联的。挽联或祭奠时宣读的祭文,均概括了亡者的生平,颂扬其业绩、德行,或述事继志,以托哀思。

传统的婚嫁礼俗名堂真多,有合“八字”、定婚、报日、过礼、起媒、陪媒、迎亲、发亲、拜堂、刷媒、闹房等习俗。

合“八字”是媒人将男女双方的年纪生庚去请算命先生合算。不相克者就可合婚,如相克则不能合婚。可合婚的,媒人就告庚定婚。如今婚姻自由了,大多男女是自由迹爱,媒人只起牵线搭桥的介绍作用,合“八字”与告庚定婚大多废除了。但报日、过礼、陪媒却还时兴。“迎亲”是媒人带领新郎去女家接亲。解放前大多用花轿,如今多用小汽车了。

女家“发亲”要吃顿发嫁饭,有的还举行告祖仪式。姑娘出嫁还要有多我“送亲”。送亲者多为伯父、叔父、伯母、婶母、兄弟姐妹等。父母不送亲,因父母送亲被俗称“送猪婆亲”,要受人耻笑。送亲者被男家尊为“高亲”或“上亲”或“大宾”,男家接待极为客气周到。

婚礼讲究隆重。神台、大门及屋内门楣上都要贴好对联。“拜堂”是重要的礼仪。厅堂里要合摆两张好的四方桌,上面铺好红毡或大红纸,燃亮一对大红喜烛。结婚仪式开始后,即燃放喜炮,再由祝神先生喊礼,先向祖先行礼,再按亲疏辈份

大小行礼,受礼者赐礼金。“刷媒”一般是用黑锅烟涂媒人的脸,如此“恶作剧”并非恶意侮辱人,而是认为媒人的任务已圆满完成,吵闹一下,表示喜悦。“闹房”过去作兴打花鼓,如今大多是男女青年说说笑笑,唱唱歌,跳跳舞来闹新郎新娘的喜糖吃。

四、节日习俗

春节 农历正月初一为我国最隆重的传统节日,这一天因为“立春”前后,故称“春节”。又为一岁之首日,故又称新年。旧时,农村是日凌晨在大门内设香案供天地,还放“千响”鞭炮,祈求好年成,谓之“出天行”。“出天行”后给祖宗拜年,然后晚辈给长辈拜年,叫“拜家堂”。早年,拜完家堂后,大门即紧闭一天,不接受外来人拜年,叫“关财门”。第一次离开本屋堂外出拜年,要选吉日和方位,为的是“出门大吉”,谓之“出行”。拜年的老规矩是:“初一崽,初二郎(女婿),初三初四拜团坊”,若是“拜年拜到初七八”,便“洗嘎锅子浪嘎缶云,那就莫怪主人有得招待了。现今之拜年,则不受这些约束了,见面打个招呼,拱手道个恭喜或说声“新年好”就是。

旧时有大年初一不扫地,不“放快”等禁忌。不扫地是怕扫去财运。忌“放快”是不许说“死”、“鬼”、“杀”、“祸”、“痛”,偶尔说了,听者要用吉利话相冲。还有忌吃药打针,忌动土出粪,忌哭泣怄气,忌借钱讨债,忌打破碗等俗。如不小心将碗打碎了,便说“打发、打发”。春节期间还要上坟给已故的先辈和至亲好友拜年,谓之“拜坟年”。拜年时要烧香秉烛,鸣放鞭炮,作揖或跪拜。旧时在门楣上贴“出行大吉”、“对我生财”、“四方来利”之类的红纸条。解放后多贴春联和年画了。春联写的全是吉利语,门楣上贴“福”字,且有倒贴的,寓意福会到来。新春期间,少数人利用人们求吉利,盼发财的心理,上门“送财神帖”,或“赞土地词”,以捞取赏钱,人们谓之“游春”,也叫“打抽丰”。过去,新年到处耍狮灯舞龙灯,如今狮灯不耍了,龙灯少数地方还耍。

元宵节 正月十五日称元宵节。又称“上元节”、“灯节”。旧时家家户户在大门上挂灯,龙灯巡游队伍个个提灯笼,且赛灯之风盛行。有人与人赛人,看谁的灯笼好看;有“庙”与“庙”赛、村与村赛、土段与土段赛的;还有河这边与河那边赛的,比谁的灯多亮大,最后比谁烧的火大,烧的时间长。是日家家吃元宵,寓团圆美满之意。袁世凯称帝时(年),曾因他忌讳元宵(袁消),令改称“汤丸”、故元宵又称“汤丸”。旧时元宵夜,不少人家在每间房子的角落里点上蘸油的线香,或叫小孩点着松油明子,到屋外高呼“烧起虫蝼蚂蚁上天去,老鼠大河里洗澡去!”有的家庭还“打淬汤”。“打淬汤”亦称“净秽”,即用卵石或钱团置火中烧红,再放入醋内产生浓烟与香气,用来杀菌消毒。

清明节 清明为二十四节气之一,在4月4日、5日或6日。清明有挂山扫墓之俗。扫墓仪礼,除供奉香烛酒果,燃放鞭炮外,最普遍的挂山纸。挂山纸是一种变自招魂幡,凿有13个古钱图案的长纸条。近年团体挂扫,多用花圈、花篮,一些人也仿效了。

端午节 五月初五为端午节,又称“端阳节”。是日家家门楣上插艾蒿、菖浦,挂葛藤。喝雄黄酒,吃大蒜,给小孩画“朱砂符”,挂“小香包”。民谚云:“端午节前都是草,端午节来都是药。”因此不少人便在这一天上山采集中草药保存,以便暑天备用。端午赛龙舟已为千百年来不衰之习俗了。它有悼念爱国诗人屈原之说。旧时赛龙舟,多以宗族社团为单位组织船队。船着扎龙头,也有扎公鸡、鲤鱼及兽头的。民国年代的赛期是:初一谷水,初二溪口,初三羊古土段,初四薛家渡和潭市,初五杏子铺和昙城。届时龙舟竞渡,鼓声震天,两岸万千观众欢声雷动,喝彩不绝,真可谓热闹非凡,蔚为壮观。

中元节 农历七月初一至十五为“中元”祭祖期,俗称“过月半”。是旧时祭祀祖先和品尝新收获的节日。初七至初十接年内亡者,称“接新客”。初十以后开始接老亡者,俗称“接老客”。新老“客人”接回后,每日三餐饭菜,礼仪相敬,至十四日晚焚化“金银纸包”“衣冠箱”,当夜送“客”,因俗传十五日“关鬼门’,迟了回不去。中元祭祖,俗传甚久,纪念先人,无可非议,但封建迷信,则不可取。

中秋节 农历八月十五日为中秋节,又称“团圆节”。是日,一家团聚,白日备美酒佳肴聚餐,晚上阖家吃月饼,赏月谈心。旧时有“偷”瓜薯之俗。“偷”的是象征月圆的南瓜或有吉利红字的红薯。但这些东西都得到外面去“偷”,且还得在野外煮吃,认为这样吃了腰不会痛,且一生圆满。

重阳节 农历九月初九日为重阳节,因九相重,故又称“重九”。重阳有“煮酒”、“登高”之俗。俗云“重阳酒喷喷香”。“登高”即是日登上高山远眺。重阳节现为老人节。不少单位慰问离退休老人,还有组织老人旅游观光和进行敬老爱贤教育活动的。

过小年 腊月二十四日称“过小年”。过小年有“送灶神”、“除尘”之俗。“送灶神”系古老习俗,但也有二十三日送的,到三十日再迎接回来。灶神又称“司命”,一男一女,形象风流,故忌女人敬灶。“除尘”是将屋内楼顶、桁梁、墙壁上的灰尘扫除干净,好干干净净迎新年。过年猪多在过小年这一天宰杀,要割腿肉送给岳家拜年。旧时请有雇工4的,如来年要辞退,就在这天请他坐首席(即上头),欲云:“二十四日坐上头,背起被褥回家走。”

除夕 腊月三十日称“除夕”,又称“岁除”。除夕有吃“团年饭”、“守岁”、给“压岁钱”的习俗。“团年饭”可谓全家一年最丰盛最热闹之聚餐。除想方设法备好美酒佳肴外,全家大小还须聚集到年席上,一桌坐不下,就两个桌子合扰来坐。外出的人的般都要赶回家团聚。万一赶不回,就在餐桌上摆下未归者的碗筷,留下席位。饭前还要备上酒饭,三牲(鸡鱼肉)及贡果,并烧香点烛,敬天地和祖宗,祈求祖宗保佑,以示“蔬食不忘天地德,布衣常念祖宗恩。”“团年饭”的特点是饭后要煮得绰绰有余,叫“腰深的饭,脚背深的皮(锅粑)”,肉切起“楼板厚”一块,鱼要吃个留头剩尾,预祝有余有剩,家是年丰。

如有来客,则要热情留餐,好讨个吉利热闹。这天死了人,则认为不吉利,因此密不发丧。“三十晚上的火,元宵夜里的灯”。入夜,即烧起干柴蔸火,山区人家则烧起大而干的枫树蔸火,取来年喂猪风吹夜长之意。火烧得越旺越好,切忌绝灭火种。一家人围炉烤火,彻夜不眠,送旧岁,迎新年,谓之“守岁”。为让小孩高兴,家长都给小孩字辈馈赠小量的钱,称“压岁钱”。

湘乡

湘乡民俗都在这,你知道几条?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nzhongzx.com/jzzw/12340.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