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奇葩人间胜景对织金洞喀斯特地貌

前言

常言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对于一直生活在贵州的我而言,最熟悉的地质地貌必定是喀斯特地貌。贵州的主要地貌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因此贵州存在许多喀斯特地貌特有的特征,最让我惊奇的就是溶洞。我的家乡有许多大大小小的溶洞,比如大燕子洞、小燕子洞,自己年幼时也经常去那些溶洞里玩。但是最能代表贵州的溶洞的是织金洞,它不但极其美丽壮观,还具有极高的地质科研价值。因此特写下本文,一是为了完成地球历史概要课的期末论文,二是为了介绍织金洞,满足内心某种对家乡的情感,三则是致敬自己年幼时逛过的溶洞。

一.对喀斯特地貌若干相关知识的简介

1.定义

喀斯特(KARST)即岩溶,是水对可溶性岩石(碳酸盐岩、石膏、岩盐等)进行以化学溶蚀作用为主,流水的冲蚀、潜蚀和崩塌等机械作用为辅的地质作用,以及由这些作用所产生的现象的总称。由喀斯特作用所造成地貌,称喀斯特地貌(岩溶地貌)。“喀斯特”(KARST)原是南斯拉夫西北部伊斯特拉半岛上的石灰岩高原的地名,那里有发育典型的岩溶地貌。

2.喀斯特地貌的类型

喀斯特地貌的形成主要是石灰岩。喀斯特可划分许多不同的类型。按出露条件分为:裸露型喀斯特、覆盖喀斯特型喀斯特、埋藏型喀斯特。按气候带分为:热带喀斯特、亚热带喀斯特、温带喀斯特、寒带喀斯特、干旱区喀斯特。按岩性分为:石灰岩喀斯特、白云岩喀斯特、石膏喀斯特、盐喀斯特。此外,还有按海拔高度、发育程度、水文特征、形成时期等不同的划分等。由其他不同成因而产生形态上类似喀斯特的现象,统称为假喀斯特,包括碎屑喀斯特、黄土和粘土喀斯特、热融喀斯特和火山岩区的熔岩喀斯特等。它们不是由可溶性岩石所构成,在本质上不同于喀斯特。

(1).地表喀斯特形态

溶沟和石芽地:喀斯特地貌风景表水沿岩石表面流动,由溶蚀、侵蚀形成的许多凹槽称为溶沟。溶沟之间的突出部分叫石芽。石林:这是一种高大的石芽,高达20-30米,密布如林,故称石林。它是由于石灰岩纯度高、厚度大,层面水平,在热带多雨条件下形成的。

图片.石林

峰丛、峰林和孤峰:峰丛和峰林是石灰岩遭受强烈溶蚀而形成的山峰集合体。其中峰丛是底部基坐相连的石峰,峰林是由峰丛进一步向深处溶蚀、演化而形成。

孤峰是岩溶区孤立的石灰岩山峰,多分布在岩溶盆地中。

溶斗和溶蚀洼地:溶斗是岩溶区地表圆形或椭圆形的洼地,溶蚀洼地是地貌由四周为低山、丘陵和峰林所包围的封闭洼地。若溶斗和溶蚀洼地底部的通道被堵塞,可积水成塘,大的可以形成岩溶湖。

落水洞、干谷和盲谷:落水洞是岩溶区地表水流向地下或地下溶洞的通道,它是岩溶垂直流水对裂隙不断溶蚀并随坍塌而形成。在河道中的落水洞,常使河水会部汇入地下,使河水断流形成干谷或盲谷。

(2).地下喀斯特形态

溶洞:又称洞穴,它是地下水沿着可溶性岩石的层面、节理或断层进行溶蚀和侵蚀而形成的地下孔道。溶洞中的喀斯特形态主要有石钟乳、石笋、石柱、石幔、石灰华和泉华。贵州著名景点安顺龙宫、织金县的织金洞和铜仁的九龙洞就是地下喀斯特地貌的杰作。

图片.喀斯特地貌

3.喀斯特地貌的形成原因

中国现代喀斯特是在燕山运动以后准平原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老第三纪时,华南为热带气候,峰林开始发育;华北则为亚热带气候,至今在晋中山地和太行山南段的一些分水岭地区还遗留有缓丘一洼地地貌。但当时长江南北却为荒漠地带,是喀斯特发育很弱的地区。新第三纪时,中国季风气候形成,奠定了现今喀斯特地带性的基础,华南保持了湿热气候,华中变得湿润,喀斯特发育转向强烈。尤其是第四纪以来,地壳迅速上升,喀斯特地貌随之迅速发育,类型复杂多样。随冰期与间冰期的交替,气候带频繁变动,但在交替变动中气候带有逐步南移的特点,华南热带峰林的北界达南岭、苗岭一线,在湖南道县为北纬25°40′。在贵州为北纬26°左右。

这一界线较现今热带界线偏北约3-4个纬度,可见峰林的北界不是在现代气候条件下形成的。中国东部气温和雨量虽是向北渐变,但喀斯特地带性的差异却非常明显。这是因为受冰期与间冰期气候的影响,间冰期时中国的气温和雨量都较高,有利于喀斯特发育。而冰期时寒冷少雨,强烈地抑制了喀斯特的发育。但越往热带其影响越小。在热带峰林区域,保持了峰林得以断续发育的条件,而从华中向东北则影响越来越大,喀斯特作用的强度向北迅速降低,使类型发生明显的变化。广大的西北地区,从第三纪以来均处于干燥气候条件下,是喀斯特几乎不发育的地区。

4.喀斯特地貌在中国的分布情况

中国喀斯特地貌分布之广泛,类型之多,为世界所罕见,主要集中在云贵高原和四川西南部。在中国,作为喀斯特地貌发育的物质基础──碳酸盐类岩石(如石灰石、白云岩、石膏和岩盐等)分布很广。据不完全统计,总面积喀斯特达万平方公里,其中裸露的碳酸盐类岩石面积约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7;埋藏的碳酸盐岩石面积约70万平方公里。碳酸盐岩石在全国各省区均有分布,但以桂、黔和滇东部地区分布最广。湘西、鄂西、川东、鲁、晋等地,碳酸盐岩石分布的面积也较广。

中国东部喀斯特地貌呈纬度地带性分布,自南而北为热带喀斯特、亚热带喀斯特和温带喀斯特。中国西部由于受水分的限制或地形的影响,属干旱地区喀斯特(西北地区)和寒冻高原喀斯特(青藏高原)。

热带喀斯特分布于桂、粤西、滇东和黔南等地。地下洞穴众多,以溶喀斯特蚀性拱形洞穴为主。地下河的支流较多,流域面积大,故称地下水系,平均流域面积为平方公里,最大的地苏地下河流域面积达平方公里。地表发育了众多洼地,峰丛区域平均每平方公里达2.5个,洼地间距为~米,正地形被分割破碎,呈现峰林一洼地地貌。峰林的坡度很陡,一般大于45度。峰林又可分为孤峰、疏峰和峰丛等类型,奇峰异洞是热带喀斯特的典型特征。

中国热带海洋的珊瑚礁是最年轻的碳酸盐岩,大多形成于晚更新世和全新世。高出海面仅几米至10余米,发育了大的洞穴和天生桥、滨岸溶蚀崖及溶沟、石芽等,构成礁岛的珊瑚礁多溶孔景观。

亚热带喀斯特分布于秦岭淮河一线以南。地下河较热带多而短小,平均流域面喀斯特积小于60平方公里。洼地较少,每平方公里仅为1个左右,且从南向北减少,相反,干谷的比例却迅速增加。正地形不很典型,主要为馒头状丘陵,其坡度一般为25度左右,洞穴数量较热带大为减少,以溶蚀裂隙性洞穴居多,溶蚀型拱状洞穴在亚热带喀斯特的南部较多。

温带喀斯特以喀斯特化山地干谷为代表

地下洞穴虽有发育,一般都为裂隙性洞穴,其规模较小。喀斯特泉较为突出,一般都有较大的汇水面积和较大的流量,例如趵突泉和娘子关泉等。这一带中洼地极少,干谷众多。正地形与普通山地类同,惟山顶有残存的古亚热带发育的缓丘-洼地和缓丘-干谷等地貌。强烈下切的河流形成峡谷,局部地区,如拒马河两岸有类峰林地貌。

干旱地区喀斯特仅在少数灰岩裂隙中有轻微的溶蚀痕迹,有些裂隙被方解石充填,地下溶洞极少,已不能构成渗漏和地基不稳的因素。

寒冻高原喀斯特指青藏高原喀斯特处于冰缘作用下,冻融风化强烈,喀斯特地貌颇具特色,常见的有冻融石丘、石墙等,其下部覆盖冰缘作用形成的岩屑坡。山坡上发育有很浅的岩洞,还可见到一些穿洞。偶见洼地。

5.对喀斯特地貌的开发利用

喀斯特地区地表异常缺水和多洪灾,对农业生产影响很大。但地下水蕴藏丰富,径流系数在热带喀斯特区域为50-80%。亚热带喀斯特区域为30~40%,温带为10-20%。在华北一些喀斯特石灰岩分布地区,地下水在山前以泉的方式流出,如北京玉泉山的泉水、河南辉县的百泉、山西太原的晋祠泉、济南的趵突泉等。合理开发利用喀斯特泉,对工农业的发展有重要意义。在南方多地下河,引喀斯特泉堵地下河,钻井提水等方法可解决工农业用水。地下河纵剖面呈阶梯状,有丰富的水能资源,可以筑坝发电。如云南丘北六郎洞水电站,是中国第1座利用地下河的水电站。湘、黔也利用这种优越条件建造了多座千瓦以上的地下水电站。喀斯特地区的地下洞穴,常造成水库渗漏,对坝体、交通线和厂矿建筑等构成不稳定的因素。研究和探测地下洞穴的分布,及时采取措施,是喀斯特地区建设成功的关键。喀斯特地区有丰富的矿床,例如石灰岩、白云岩、大理石、石膏和岩盐等。在喀斯特剥蚀面上和洼地中沉积有铝土矿,古溶洞和裂罅中沉积有铅、锌、硫化物、汞等砂矿体,地下溶洞也是富集石油和天然气的良好场所,华北地区的一些油田就是位于喀斯特区域。有些溶洞可作地下厂址和地下仓库。

图片.喀斯特地貌

二.对贵州织金洞喀斯特地貌的简介

通过以上对喀斯特地貌的简介,可以得出以下结论:贵州织金洞喀斯特地貌属于地下喀斯特形态,以溶洞的形式存在,洞中的喀斯特形态主要有石钟乳、石笋、石柱、石幔、石灰华和泉华。

那么接下来将对上述的观点进行介绍

1.贵州织金洞的基本情况介绍

织金洞,位于贵州省织金县官寨乡,地处乌江源流之一的六冲河南岸,距省城贵阳公里。地理坐标26°38′31″N-26°52′35″N,°44′42″-°11′38″,公园占地面积km2,海拔-m。地处乌江源流之一的六冲河南岸,属于高位旱溶洞。洞中遍布石笋、石柱、石芽、钟旗等四十多种堆积物,形成千姿百态的岩溶景观。洞道纵横交错,石峰四布,流水、间歇水塘、地下湖错置其间。被誉为"岩溶瑰宝"、"溶洞奇观"。

织金洞国家地质公园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平均气温14.1℃,年日照小时,年均降雨量可达1--毫米,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无霜期长,雨量充沛。

贵州织金洞国家地质公园所在地区构造线和地层总体走向呈北东方向,岩层发生构造变形的主要时期为燕山期,新构造运动的主要表现为间歇性的总体隆升。地层褶皱大多较紧密,背斜、向斜相间展布,背斜轴部多数被断层断开而地层出露不完整,区内褶皱对地下水运动及河流流向具有控制作用。

区内断裂很发育。大部走向与褶皱一致,是具有压扭性和压性的逆断层。此外北东东向的黄土断层、三家断层等具左行扭动的压扭性断层、以及织金县城皱连带发生的共轭扭动构造。另外还有少量张性断层,如东南部北北东向的大戛断层等。区内裂隙也很发育,主要为北东东、北西西及北北东、近南北几组。出水裂隙走向主要为南北、北东及北西三组。

园区内地质遗迹丰富,总体可概括为11大类:岩溶洞穴遗迹、岩溶峡谷遗迹、岩溶天生桥遗迹、岩溶天坑遗迹、岩溶高峰丛遗迹、岩溶丘陵遗迹、岩溶单面山与象形山遗迹、岩溶水文遗迹、古生物化石遗迹、地层岩石遗迹和构造遗迹等,它们以下三叠统海相碳酸盐岩为物质基础,集中分布于织金洞、绮结河、东风湖三片相对独立,却又以绮结河为纽带紧密相连的喀斯特地貌单元内,共同构成一个以洞穴、峡谷、天生桥、天坑为核心的高原喀斯特景观,及繁多的人文和生物景观于一体的综合性地质公园。

织金洞之所以被人们称为"溶洞之王"在于它在世界溶洞中具有多项世界之最。如整个洞已开发部分就达35万平方米;洞内堆积物的多品类、高品位为世间少有;洞厅的最高、最宽跨度属于至极;神奇的银雨树,精巧的卷曲石举世罕见。最大的景物是金塔宫内的塔林世界,在1.6万平方米的洞厅内,耸立着多座金塔银塔,而且隔成11个厅堂。金塔银塔之间,石笋、石藤、石幔、石帏、钟旗、石鼓、石柱遍布,与塔群遥相呼应。洞内空间开阔,岩质复杂拥有40多种岩溶堆积形态,织金洞包括世界溶洞中主要的形态类别,被称为"岩溶博物馆"。洞外还有布依、苗、彝等少数民族村寨。

织金洞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域,地处我国乌江上游缔结河峡谷南岸,系受新构造运动影响,地块隆升,河流下切溶蚀岩体而形成的高位旱溶洞。地质形成约50万年,经历了早更新世晚期至中晚新世。由于地质构造复杂多变,使该洞具有多格局、多阶段、多类型发育充分的特点。

织金洞是一个多层次、多阶段、多类别、多形态的完整岩溶系统,是世界上已经开发作为旅游溶洞的佼佼者之一。洞内相对高差多米,最宽跨度米,洞内一般高宽均在60至米之间,总面积达70多万平方米,堆积物的高度平均在40米左右,最高堆积物有70米,比世界之最的古巴马丁山溶洞最高的石笋还要高7米多。从洞的体积和堆积物的高度上讲,它比一直誉冠全球并列为世界旅游溶洞前六名的法国、南斯拉夫等欧洲国家的溶洞要大两三倍。

洞内到处都是琳琅满目的钟乳石,大的有数十丈,小的如嫩竹笋,千姿百态。还有玲珑剔透、洁如冰花的卷曲石。霸王盔、玉玲珑、双鱼赴广寒、水母石、碧眼金鼠等景观,形态逼真,五彩缤纷。特别是那高17米的"银雨树",挺拔秀丽,亭亭玉立于白玉盘中,人人赞叹。织金洞不仅有很高的旅游、美学价值,而且对于研究中国的古地理、古气象学等都有极高的科学价

在织金洞里,让人印象最深刻的就是遍布洞中的钟乳石、石笋、石柱、石芽、钟旗,这些都是地下喀斯特形态地貌的典型特征,那么它们是如何形成的呢?

2.钟乳石、石笋、石柱的形成

织金洞由于洞穴内碳酸钙沉积形态多样,洞外喀斯特景观组合完好,成为我国著名的旅游洞。通过分析该地区新构造抬升及河流下切引起的水动力效应,探讨喀斯待发育与洞穴形成演化的成生联系。由于新构造运动强烈的间歇性抬升,区域侵蚀基面下降,喀斯特回春峰,丛洼地、峡谷向深发育,谷坡洞穴层层分布。在岩层平缓、节理发育的条件下,地下河下切与崩塌作用相结合是地下喀斯特向地表喀斯特转化的重要方式,即对洞穴通道的扩大和峡谷的形成起着决定性的控制作用。第四纪以来的水系变迁与河流袭夺是该区洞穴形成发育的根本动力。结合织金洞大形态的地质构造控制特点和碳氧同位素年代测定与古环境分析,发现:在早更新世中晚期,随干流六冲河的下切,以结河下游潜伏地下形成夹岩洞和龙吸洞,新寨河下游相应形成黄家岩洞;中更新世早期,该河流继续下切、变迁、袭夺并伴有崩塌作用,形成了横跨在峡谷上的双层天生桥,织金洞主洞和黑洞也属这一期的产物;中更新世中期,新寨河逐渐被以结河袭夺,织金洞由于较大的枯洪水位变幅引起频繁的崩塌,形成大厅;中更新世晚期,洞穴脱水,碳酸钙沉积形态广泛发育,直至全新世。

沿石灰岩缝隙缓慢流动的渗流水中溶解了大量的酸式碳酸钙,一般情况下往往是酸式碳酸钙的饱和溶液,当其进入空旷洞腔内时,其中的二氧化碳逃逸出来而使溶解的二氧化碳减少。于是上述第二个化学反应平衡向左移动,渗流水中的碳酸氢钙转化为碳酸钙从水中沉淀出来,在渗流水渗出处沉积下来。CaCO3+H2CO3=Ca(HCO3)2渗流水如果是从洞顶较快渗出,则碳酸钙沉积物不断向下一层层堆积增长,形成石钟乳。如果是从洞顶缓慢渗出,则会形成细长中空的石钟乳——鹅管石。石钟乳下方渗流水滴落处,碳酸钙会逐渐向上堆积形成石笋石笋与石钟乳相向生长,相接之后称为石柱。“针锋相对”景观显示了两者相向生长至将接不接时的情况,是一个很好的例证。渗流水如果是从洞壁较快渗出则形成石幔渗流水如果是从洞壁较慢渗出则形成石盾。较多渗流水沿着缓坡流动则形成边石坝——石梯田。卷曲石很是让人们费解。通体透明如玉的卷曲石,看起来好像不受重力的影响,可在三维空间各个方向自由生长,形成各种组合形态,如树枝状、鹿角状、放射状、吊灯状、藻丛状、羽毛状、梅花状及瓣状等。其成因让专家们长期争论不休,难以统一认识。贵州省科学院山地资源研究所的李坡等专家结合国内外的研究,认为导致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有毛细水作用、结晶轴偏转、静电作用、石管堵塞、气流作用、生物作用等。例如石幔卷板之间的这些细丝般的卷曲石的形成,就被认为与静电作用有关。这是织金洞水晶宫洞厅中有一种洞石沉积物,酷似庄稼地里的秧苗成片密集生长,高度一般为几厘米。以前有人称之为“谷针田”,我认为称为“石葱”还要形象些。密集生长的石葱上方并无滴水,显然是自下而上“生长”的。石葱的成因,看来只能用毛细作用解释:当渗流水极缓慢地渗出洞底板时,先在其表面形成一个水珠,沉淀出来的碳酸钙在水珠边部沉积,逐步堆高形成一个环状突起。受表面张力作用,渗流水珠随着环状突起的增高而上升,碳酸钙继续向上堆积而使环状突起逐步“长高”形成管状突起,渗流水在管状突起中形成一个水柱。表面张力所能支持的水柱高度是有限的,因此管状突起顶部的水珠越来越小,管状突起的直径也越来越小,最后尖缩封闭停止“生长”。造成雪香宫中北国风光景色的是一层薄“霜”,我把它成为“石霜”。“石霜”的成因也与毛细作用有关。当极少量的渗流水沿极细微的毛细孔渗出洞景表面时,水分挥发留下碳酸钙微粒沉积在洞景表面而形成“石霜”。“石霜”仅见于位置较高高、空气干燥的洞厅。织金洞内的洞石沉积千姿百态,不胜枚举。对不同形态的洞石进行全面系统的成因研究,目前尚未有人做过,还有大量的谜团有待解开。

那么接下来就以织金洞中一些典型的地下喀斯特形态特征来进行具体的讲述。

3.钟乳石、石笋、石柱

和世界上其它地区的溶洞中的钟乳石、石笋、石柱一样,织金洞中的钟乳石、石笋、石柱的形成过程是形似的。

钟乳石(stalactite),又称石钟乳,是指碳酸盐岩地区洞穴内在漫长地质历史中和特定地质条件下形成的石钟乳、石笋、石柱等不同形态碳酸钙沉淀物的总称。钟乳石(stalactite)的形成往往需要上万年或几十万年时间。由于形成时间漫长,钟乳石对远古地质考察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在石灰岩里面,含有二氧化碳的水,渗入石灰岩隙缝中,会溶解其中的碳酸钙。这溶解了碳酸钙的水,从洞顶上滴下来时,由于水分蒸发、二氧化碳逸出,使被溶解的钙质又变成固体(称为固化)。由上而下逐渐增长而成的,称为"钟乳石"。

在石灰岩里面,含有二氧化碳的水,渗入到石灰岩缝隙中,会溶解其中的碳酸钙。这溶解了碳酸钙的水,从洞顶上滴下来时,由于水分蒸发、二氧化碳逸出,使被溶解的钙质又变成固体(称为固化)。

钟乳石晶体结构属三方晶系。呈扁圆锥形、圆锥形及圆柱形。表面粗糙,凹凸不平。类白色,有的因含杂质而染成灰白色或浅棕黄白色等。玻璃光泽或暗淡。硬度3,性脆。断面较平整,可见同心层状构造成放射状构造,中心有的有空心。相对密度2.6-2.8。

溶洞都分布在石灰岩组成的山地中,石灰岩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当遇到溶有二氧化碳的水时,会反应生成溶解性较大的碳酸氢钙;溶有碳酸氢钙的水遇热或当压强突然变小时,溶解在水里的碳酸氢钙就会分解,重新生成碳酸钙沉积下来,同时放出二氧化碳。洞顶的水在慢慢向下渗漏时,水中的碳酸氢钙发生上述反应,有的沉积在洞顶,有的沉积在洞底,日久天长洞顶的形成钟乳石,洞底的形成石笋,当钟乳石与石笋相连时就形成了石柱。

在大自然里,许多石灰岩地带(主要成份是石灰石),就是由于这个原因而形成了奇峰异洞,生长了钟乳石、石笋等。

钟乳石和石笋大不相同,一个像冬天屋檐下的冰柱,从上面垂下来;一个象春天从地面下“冒”出来的竹笋。

洞顶上有很多裂隙,每一处裂隙里都有水滴不断渗出来,每当水分蒸发掉了,那里就留下一些石灰质沉淀。一滴、两滴、三滴……水不断出现,又不断地挥发,洞顶上的石灰质愈积越多,终于生成一个乳头——这就是钟乳石的“童年”时代。以后,乳头外面又包上一层层石灰质,以至越垂越长。有的钟乳石的长度能达到好几米。

石笋是钟乳石的亲密伙伴。当洞顶上的水滴落下来时,石灰质也在地面上沉积起来。就这样,石笋对着钟乳石向上长。可以说钟乳石是“先生”,石笋是“后生”。但石笋底盘大,本身比较稳定,不容易折断,所以它的“生长”速度常比钟乳石还快。石笋的最大高度能达30米,像是一座平地里长出来的“石塔”。

往下长的钟乳石,有时候也会和往上长的石笋接在一起,连接成一个石柱,两头粗,中间细,不明底细的人还认为是谁凿出来的呢。在许多石灰岩洞里,钟乳石和石笋多数不是连在一起的;那是因为不是钟乳石折断了,就是过多的石灰质堵塞了水滴的通路,水滴被迫改变路径转移到另一处,又长出一根新的钟乳石。这样,钟乳石和石笋就不会“碰头”了。

地下水在钟乳石和石笋的形成过程中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凡是它流过的地方就会留下痕迹,或是一道沟或是一个洞,或是一根钟乳石,或是一根石笋,或是一根石柱;把它们组合在一起就成了“树林”、“珠帘”等奇丽景象。这种现象在日常生活中也经常碰到:例如用来烧水的壶底常结一层垢。取出一些加些醋,会看到有大量气泡产生。这是因为自来水里含有碳酸氢钙、碳酸氢镁等,水垢的某些成分就是它们在加热时的分解产物,如碳酸钙和氢氧化镁等。

因为大自然中温度没有煮开水那么高,所以钟乳石和石笋等的形成也就没有那么快,是经过几万年的长期沉积,不断变迁才形成的。

当然,在织金洞中存在许多美丽壮阔的钟乳石,或许是因为它们,织金洞才显得与众不同。

图片.钟乳石

图片.钟乳石

图片.钟乳石

图片.石笋

图片.钟乳石

图片.钟乳石

4.对织金洞成因的最新学说

过去人们认为,织金洞是地下水溶蚀和沉淀的结果。织金洞均为碳酸盐质岩石,十分坚硬,但因长期沉浸在地下水中而被溶解,尤其是当水中含有二氧化碳时,其溶解量更为加剧。这样一年又一年,坚硬的岩层便被溶蚀出一个个洞穴。当溶有石灰质的地下水重新滴人洞中时,由于环境中温度、压力的变化,使水中的二氧化碳逸出,于是水对石灰质的溶解力降低,致使原本溶解在水中的部分石灰质因过饱和而沉淀析出,日积月累,便形成了一根根形态各异的石钟乳、石笋和石柱。

然而,这种传统的观点不久前受到了我国科学家的强力挑战。我国溶洞科学家经过5年的考察发现,织金洞的形成与藻类生物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从而提出了织金洞形成的新理论——“生物建造学说”。

“生物建造学说”认为,藻类是地球上最早出现,至今仍广泛分布的一种原始植物,它们和其他植物一样具有光合作用的能力和趋光生长的特点。由于它们在生长发育过程中会分泌钙质,能收集、粘接微细的石灰质颗粒,并且常聚集成群生活,许多藻类一代又一代地生长在一起,因此形成了许多海洋生物礁。溶洞中的石钟乳几乎都是迎着光线朝上弯曲生长的,这与藻类的趋光生长的特性相吻合。石钟乳、石笋内部还有像树木年轮一般的同心圆状构造,这又是藻类生物逐年生长、分泌、收集和粘接石灰质微粒的结果。此外,在有些溶洞的岩石中还找到了类似古代藻类生物的层状化石结构;在有些溶洞的表层,则发现至今仍在生长的多种多样的藻类生物。

结语

对于织金洞的介绍,本文主要是从喀斯特地貌--地下喀斯特形态--钟乳石来进行展开的。其实,对于喀斯特地貌,尤其是贵州的喀斯特地貌,还有许多可以进行讲述的地方,比如贵州地表喀斯特形态。即使是讲地下喀斯特形态,也有许多地方来进行讲述,因为贵州的确有许多溶洞。即使是讲述织金洞,仍有许多可以讲述的地方,不仅仅是局限于讲述织金洞的有关地下喀斯特形态的东西,关于织金洞还有许多优秀的文化历史传统、文学作品。但是目前织金洞在全国并不是那么有名,从保护织金洞的角度来看这的确是好的,然而在我看来这或许也是一种遗憾,因为织金洞真的很美。我很希望贵州能把旅游这一块搞好,因为贵州的山水不是浪得虚名的!









































北京中科医院是假的吗
好的白癜风专科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nzhongzx.com/jzzx/3449.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