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遥朱坑洪善山湖长寿村兰村段村

  “朱坑村”

  相传很早很早以前,朱坑村的村名不叫“朱坑”,而是叫“珠坑”。这个名字是怎么得来的呢?

原来,朱坑村位于太岳山脉北端超山主峰——宝塔山的北麓,平遥县城东南塬上离城二十五华里的丘陵山区。那时,这里黄土厚重,沟壑纵横,溪涧遍布,粮丰草茂,是一块易耕易牧的富庶之地。

朱坑村就座落在一块地势比较低洼的地方。村南、村北各有一条深涧。因当时村里主要居住着鲁、许、宋三姓人家,而鲁姓人家最多,所以,村南的那条深涧就叫南鲁涧河,而村北的那条深涧就叫北鲁涧河了。这两条河各自分别由东向西傍村蜿蜒而过。村庄就好像一颗被两条巨龙戏耍的明珠似的,静静地卧在那里。

再则,村庄的东西方向,又各同一条小山沟相连,村庄又宛若盛放着一颗被一条彩绸穿过的珍珠的大坑一样。因此,先祖们就把村名命名为“珠坑”。意思是这里是一块象盛放着明亮的珍珠似的人杰地灵、物华天宝的风水宝地。说起来,这个名称的确倒也十分恰当。

 

以后,不知道过了多少年、多少代,到了元末明初年间,祖籍山西省平遥县,出生于浙江省青田县(现文成县)武阳村的刘基(字伯温,下文即称刘伯温),作为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军师,在辅佐朱元璋平定天下,建立明朝社稷的征战中,从江南来到了北方山西。

在戎马倥偬中,利用战斗的间隙,在朱元璋的陪同下回到了平遥县,看了看他多少代人多少回魂牵梦绕的曾经生活过他的先祖的故里——珠坑村。因当时战争频繁、军情紧急,他们只在村北汤王庙旁一块像土炕一样大小的土台上坐下来稍事休息了一番,就又匆匆打马离开珠坑村走了。后来,朱元璋终于在刘伯温的辅佐下统一了天下,成就了帝业,建立了明朝社稷。

刘伯温也被朱元璋拜为重臣,继续辅佐朱元璋治理天下,官至御史中丞兼太史令,封诚意伯。珠坑村的父老为纪念朱元璋和刘伯温到过此地,就根据“珠坑”这两个字的谐音和形近字的特点,把村名“珠坑”二字改为“朱炕”。

意思是:这里是明朝皇帝朱元璋陪他的重臣,祖籍平遥县珠坑村的乡贤——刘伯温回来过的地方,这里有他们当时来了休息时坐过的“土炕”。引以为极大的骄傲和自豪。

再往以后,随着时间的推移,岁月的变迁,人们又把村名“朱炕”改为“朱坑”,即现在的名字。大概是人们既想纪念朱元璋和刘伯温这两位历史上有名的重要人物到过此地,又不愿忘记自己的家乡曾经是明亮的珍珠般美好的人杰地灵、物华天宝的风水宝地吧!不过。

直到如今,朱坑人写朱坑的“坑”的字形是“坑”,但读朱坑的“坑”的读音却仍是沿用朱炕的“炕”的读音。不信,你如果见了朱坑的人就问:“你是哪里人?”他(她)肯定会不假思索地回答你:“朱炕”。

  洪善、东山湖、西山湖、长寿村、兰村

  传说在很早很早以前,晋中盆地一带是一片汪洋大水,属晋阳湖的一部分。晋阳湖水每遇雨季,暴雨泛滥,洪水成灾,冲毁农田,淹没庄稼,人死畜亡,一片凄惨。周围百姓年年祭祀河神,祈祷上帝,免受其害。河神也每年上天禀告玉皇大帝百姓心愿。玉皇大帝想了个彻底办法,命河神在南面挖开一道口子,把晋阳湖水排黄河,流向大海。这道口子流经之地就是现在的汾河。

  晋阳湖水排走后,低凹处留下一些小湖。在现在洪善镇境内汾河边东西各有一座小山,挡住水流,形成两个比较大的湖泊。不知何时从汾河下游来了一红一青两条鱼精,见这个湖水面宽阔,风景秀丽,就各占一个留居下来。红鱼精居西湖,青鱼精占东湖。西湖比东湖宽大,青鱼精比红鱼精要强。青红鱼精因争占地盘经常发生吵闹打斗。

  周围百姓临近湖水打鱼捕虾,被鱼精发现后,常被吞食,害得人们有水不能利用。遇到大旱之年,颗粒不收。人们被逼离井背乡,讨吃要饭,老弱病残不免冻饿而死。周围百姓恨透了这两条鱼精。大家都想除掉这两条害人精,但又怕敌不过它们。有一个身强力壮、聪明勇敢的年青人提出他要拼死前去,为民除害。家人见他意志坚定,也就不再劝阻。大家纷纷支援他干粮衣物,并反复叮嘱,到时见机行事,不可硬拼。

  青年肩负乡亲重托,辞别家人众乡亲,径直朝湖走去。不一日到达湖边,只见湖面广阔,湖水平静,精神顿觉轻松,但马上觉得肚饥口渴。正想吃点干粮忽见湖波汹涌,哗哗作响。青年以为鱼精出动,冲他而来。正准备对付时,见湖面伸出一个乌**来。仔细看是一只老乌龟,只见他满脸痛苦,张着嘴巴,对他说:“救救我吧!我喉咙里扎进一根刺,疼得要命,求你给我拔掉,不然我就没命了。”

青年说:“我是来杀死鱼精,为民除害的。没想到先遇到你老龟,你素不害人,我就尽力救你吧!”老乌龟急不可待地说:“快来给我拔刺吧!救了我,我也能帮你。”于是老乌龟靠近青年。青年把手伸进龟口中,摸到刺头,小心地把刺拔出。老乌龟顿觉轻松,对青年说:“你单人匹马,还想杀死鱼精?这会儿鱼精睡觉,待它醒来,你逃都逃不脱。”青年说:“我为民除害,死也值得。”老乌龟既敬佩青年的勇敢无畏精神,又感激青年的救命之恩。想帮忙,又有难意,便对青年说:“鱼精肥大凶悍,张口能吞了你。

你说我怎样帮你呢?”青年思谋了一会儿说:“你到西湖找见红鱼精,就说东湖青鱼精请你过去,要求和好。以后和睦相处,不再争斗。两鱼精相见,必然互不信服。等两鱼精吵闹打斗起来时,你就把东西两湖各挖开一道口子,将湖水全部引入汾河。然后,你游入汾河到别处去生活。”乌龟点头答应,对青年说:“你隐藏好,待我去见鱼精。”说着一头扎进水中不见了。

  再说东湖青鱼精自上次与西湖红鱼精争斗吃亏后,正想如何去报复。忽见红鱼精游了过来。仇敌相见,分外眼红。不等红鱼精开口,就破口大骂:“你这个狗东西,寻上门来找死,今天我非让你有来无回。”说着冲红鱼精扑了过去。

红鱼精本想青鱼精礼遇相待,没想到一见面就遭唾骂,又见青鱼精扑过来。顿时火冒三丈,也骂起来:“你这个坏蛋,是你请我上门,不想你是骗我到你地盘来借机报仇。今天就让你领教老爷的厉害。”说着二条鱼精厮打到一起。霎时湖水飞溅,四处横溢。两条鱼精从东扭打到西,又从西追打到东,南来北往,不分胜负。

  正当两鱼精持斗厮打时,老乌龟已将两湖各挖开一道口子。湖水脱口而出,快速流入汾河。红鱼精见湖水渐少,不敢恋战,想撤回西湖。不料西湖水也减少。此时青年持器拦截,两鱼精退缩到湖心。没多时辰,湖水流干。两鱼精没了水不能动弹,干涸致死。

  人们得知青年用计困死两条鱼精后,纷纷涌来庆胜贺喜,称赞青年为灭害英雄。两条鱼精死后,几百人分肉吃,足足吃了几天。湖水流入汾河,湖底空出,土地肥沃,人们便在这里筑房垦田定居下来。居住在原东湖的人把村命名为东山湖,居住在原西湖的人把村命名为西山湖。流入汾河的两道口子成了这一带的排水河道,后来居住在这一带的人把村命名为洪善。

  再说老乌龟挖口放水后,由于刺伤未愈,加上身体疲倦,游到汾河边就游不动了。青年得知后,赶去在河边对它精心护理,乌龟伤好体康后与青年一起共同生活了几百年。不知什么时候,人们发现老乌龟与青年都不见了。有人说见他俩成仙上天了。这里的人就把村名定名为长寿村。在东西山湖村中间偏南是青年拦截红鱼精的地方。后人在这里居住就把村名定为拦村,久传笔误演变为现在的兰村。

  传说,青年用计困死鱼精后,按照约定,在船上点火报信。乡亲们看到湖中燃起红火,挑担推车,装满农畜产品,敲锣打鼓,蜂拥围向湖中木船欢庆胜利,并把这一天作为纪念日。每年的这一天,人们都坐上木船,推上车,敲锣打鼓,点燃红火,庆祝纪念。后来这一带地面水空干,人们就扎成旱船,纸推车,里面点燃红腊烛,敲锣打鼓,扭上秧歌年年庆祝。据说这是晋中平川地带在春节期间耍旱船、推推车、敲锣打鼓、扭秧歌,闹红火的由来。

  尹回村

  上古时,平遥这一带都是湖水,无人居住。夏朝时禹受命治水,路过这里,看到这里山水秀丽,湖底泥土肥沃,是个人类宜生存的好地方,但水域一望无际。他沉思多日无退水还耕良策。

  一天晚上,禹乘着月色带了两个随从泛舟湖中,当晚皓月当空,清风习习,天上湖底月色相映成趣。禹王心旷神怡,享受着大自然美景,不觉已到深夜,心中仍在思索退水之策。正行间忽见对面驶来一叶小船,船上一绝色女子划浆,船中坐一妇人,船板置一盛水陶罐,陶罐被砸开一个大缺口,罐中水哗哗流出。禹王心中一动,悟出了退水之道,不觉大喜,高呼:“何方高人指点,容禹拜见。”

对方答曰:“早建治水大功,造福苍生,老身心安。”小船转眼不见,其实为王母点化。从此禹王用疏导之法完成了治水大业,使我们这一带成了沃土千里,人类生存的好地方。

居住在平遥尹回这片土地的人们把这个居住点定名为洮村,意原是河。洮村人在这一带休养生息,过了若干年后,这一带发生瘟疫,死了很多人,有的人认为村名不吉利,又更名长寿村。说也奇怪,从那以后,风调雨顺,人们安居乐业一直至周宣王丞相尹吉甫带兵驻扎于此,长寿村再次更改。

当时周宣王大将尹吉甫平敌得胜而回,来到长寿村,勤劳善良的长寿村人们为了欢迎这位得胜的将军,乡中父老壶携荷浆,肥羊美酒夹道犒劳三军,为将军接风洗尘。尹吉甫走后,人们为了纪念这位得胜而回的尹将军,又将村名更名为尹回村,一直沿用至今。

  梁坡底

  梁坡底村南靠土石山区边缘,大概因村南的南,其势似陡坡之状,村庄正好坐落于下,故而村名起初称为坡底村。

  后来,约在明代中期的嘉靖年间,有个祖籍河南民权县人王海来到这里扎根落户,创家立业,繁衍生息,其后世渐而发展成为村里有代表性的大姓家族。于是,王姓族人便将原来的村名坡底前面以王家冠名,从此便有了王家坡底之称。

  那么,王家坡底又何以会改为梁家坡底呢?这就需要追根溯源,从梁姓的来源说起——

  据考证,那是在明代后期的万历年间,本县梁官村梁姓宗族中第13代传人叫梁雷,不知怎么也相中了坡底这片宝地热土。于是便携带妻室,举家欣然迁来此地安家扎根。令人诧异的是:不知是梁家人丁兴旺,抑或是其它因素,若干年后竟然会后来者居上,逐渐确立了家族优势,进而取代王家成为村里人多势众、举足轻重的第一个大姓家族。正因如此,梁姓族人不免产生了欲更易村名的想法,然而却无从入手去实现之。

  到了清代乾隆年间前期,梁家出了个第19代传人梁大邦。据传,此人彪悍骄横,恃勇好斗,且家无妻室,无所牵挂,村人多惧他三分。就是这个梁大邦,亲率其弟梁万邦并纠集众多梁姓族人,几经密谋,各有分工,演绎了一场指鹿为马、迫人就范、强行更易村名的闹剧。事情的概况是这样的:

  某年某月某日,梁大邦当先出马,调派梁姓族人充当打手,分别在村庄四周各个村口要道设卡把守,挨个盘问过往行人,必须回答“坡底村是梁家坡底,还是王家坡底?”不答者不准通行。若顺其意说是梁家坡底者,便笑脸相迎,并请进村中以酒食待之。

如果答言是王家坡底者,则会招来不测。轻则遭受拳打脚踢皮肉之苦,重则棍棒相加,头破血流。直到所有行人皆否认王家坡底,确认梁坡底方才罢休。

如此一来,本村邻村远近方圆的人皆慑于其淫威,不得已而逆来顺受。积以时日,久而久之,王家坡底终于被梁家坡底取而代之。以后,人们又习惯性简称梁坡底,一直至今。

  段村

  汉代初建为印驹城,因汾水一冲为二段,为段城。后演变为段村。(如此简单)

  位于千秋岭北麓,晋文公庙足下,距世界历史文化遗产——平遥古城西南十五公里处。有余口人,耕地余亩。地处官沟河、青沙河冲积扇地段,南高北低,貌似双龙拥珠之状。历史悠久,文化底蕴十分深厚,这里有仰韶文化的遗迹,是一座历经沧桑,古色古香的历史名村,也是北方汉民族以堡聚居的杰出范本。

四通八达,东傍汾屯公路,***泰公路,常东公路贯村而过,南接沁源,西邻介休,交通十分便利。段村的旧堡建筑较早,由凤凰堡、泰和堡、和薰堡、兴盛堡、永庆堡组成,大部分民居都建在这宏伟高大的古堡之中。在晋商发展的带动下,沿街店铺林立,每逢初五、十五、二十五日为该村赶集日,每月共九集,农历四月初四为河西庙古庙会。逢年过节闹社火各堡皆有,走街串巷相互交流,凤凰堡龙灯、高跷、唱大戏,和薰堡背弓、铁弓、旱船、唱秧歌,永庆堡走马花灯、黄河灯、刺绣、剪纸、蒸花镆,代代相传工艺精美。

  东街:

明代为太平坊,清代沿之,民国年间称东南街。以方位而名。

  南街:

明、清时期为道德坊,民国曰南街,以方位而名。

西街:

明、清时期属西隅坊,以方位而名。民国年间称西北街。

北关:

清代为市崇坊,以方位而名。民国年间称北城外街。

  下关:

明代为市东厢,清沿之。民国时期曰下关,以方位而名。

  东关:

明代为市东厢,清沿之。民国时期曰东关,以方位而名。

  林泉:

  明代建村,旧为孙家底,抗日战争时期,交西县抗日政府内定为林泉。年正式更名为林泉。









































白癜风怎么治好得快
北京中科医院是假的吗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nzhongzx.com/jzxw/4806.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